經濟部資料顯示,台灣有 6.3 萬家中小企業主的年齡在 60 歲以上,若未做好傳承,產業恐生斷鏈危機,成為不亞於少子化的國安問題。會計師提出 5 大傳承面向,協助企業主提高家業傳承機率。
台灣產業以中小企業為骨幹,根據經濟部公布的「 2018 年中小企業白皮書」顯示,成立超過 20 年以上的企業約有 37.3 萬家,其中雇主年齡在 50 歲以上者約有 19.94 萬家, 60 歲以上約有 6.3 萬家。而根據會計師經驗,企業傳承規劃平均要花 10 年以上的時間,這些企業若未妥善處理傳承議題,不僅產業會發生斷鏈危機,更嚴重會引發國安問題。
安侯建業(KPMG)家族辦公室主持會計師陳振乾分享多年實務輔導經驗,分析台灣企業家族傳承的挑戰,主要在於缺乏風險意識,以及東方文化往往將傳承視為「遺產分配」,因此不願意在第一代身體仍硬朗時就談,怕觸霉頭。
陳振乾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很多事情難以預料,最有名的案例,就是前英業達集團副董事長溫世仁猝逝,根本來不及進行傳承規劃,最後繳了高額遺產稅,這都凸顯提前構思家族傳承地圖的重要性。
陳振乾表示,台灣中小企業創辦人通常是白手起家,屬於富一代,大多是靠自身努力賺取財富,富二代則是靠方法,例如遺產規劃;富三代則是仰賴信託控股、家族憲章等系統,但若要富過三代,則必須仰賴家族文化核心價值。
然而,很多企業主將子女送到貴族學校,將所有教育外包,因此很難建立共同的家族價值與文化,往往是導致家族成員最終缺乏向心力,最後走向分崩離析之路。
因此,陳振乾認為,要建構一份完整的家族傳承地圖,至少應包含 5 面向,才能提高傳承成功機率,包括家族可能最陌生的「價值與文化的傳承地圖」、發展上最困難的「接班人選任與養成地圖」、讓家族最好奇可能會最想趕快展開的「所有權架構與其傳承地圖」、概念最模糊的「家族治理與企業治理地圖」,以及最容易令家族忽略的「風險的治理與管理地圖」。
陳振乾說,即使有了家族完整的傳承地圖,其間仍可能受到來自企業面向或是家族面向變數的影響,例如血親、姻親,以及公司內部會有「少主老臣」的問題;須及早重視傳承課題,並制定傳承地圖,啟動相關的溝通與執行,動態地檢視及修正,才能有效提高家業成功傳承的機率。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