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上海7月強制垃圾分類 推廣18年習慣仍待養成

圖片來源:中央社

上海將從 7 月 1 日起開始強制垃圾分類,經過多年交流,「台灣經驗」已透過不同方式進入上海,將和上海民眾一同走過新政策適應期。

台灣的垃圾分類經驗聞名兩岸,早在 2010 年上海世博會就展示垃圾分類資源回收,並成為上海及南京等城市取經學習的對象。

去年底來台北參加雙城論壇的上海副市長周波,當時也表示,有關垃圾分類、收集、儲運、管理、處置是他考察的重點。

除了官方的經驗交流,民間志工也在傳遞這方面的台灣經驗。

1993 年起就來上海的台灣人林咸尹是慈濟環保幹事, 2010 年起負責上海地區的環保推廣;目前上海已有 50 個社區設有慈濟的環保宣導資源回收點,也有越來越多本地志工加入。

他告訴中央社記者, 30 年前台灣也曾面臨嚴重的環保問題,多地發生垃圾抗爭事件,後來才推動垃圾分類和減量。

被問及上海民眾是否已經準備好配合新政策,他說,「會有一段磨合期、適應期,需要志願者帶動」。

而包括垃圾分類在內的環保教育要能推動成功,林咸尹說最關鍵的是「政策要堅持、領導要帶頭做起」。他舉例,公務人員帶頭不用免洗餐具,先形成風氣。

中國 2000 年公布首批 8 城市實施垃圾分類試點,上海是其中之一。經過 18 年的推廣,雖然街上、社區常可見到分類的垃圾桶,但是有民眾說,很多人還是亂扔。

「我周圍大多數民眾,還沒有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今年 30 多歲、在上海成長的王姓民眾說,他住在老社區,居民的分類習慣也不如新社區好,在他看來,上海的垃圾分類還是「初級階段」。

上海的日常生活垃圾分 4 類: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濕垃圾(廚餘)、乾垃圾。目前許多社區是採取「綠色帳戶」,透過積分兌換面紙、肥皂等方式,鼓勵民眾在居住的社區進行垃圾分類,但成效有限。

曾有媒體報導,通常要幾個月或半年才能兌換日用品,這讓部分居民熱情消退。

根據日前通過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 7 月 1 日起,個人如果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罰人民幣 200 元(約新台幣 920 元)﹔單位(公司或機構)混裝混運垃圾,最高可罰 5 萬元。

此外,公務人員辦公場所不得使用免洗杯具,旅館不得主動提供免洗日用品,餐館、外賣不得主動提供免洗餐具。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