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從法蘭克福降落起 蔡慶樺愛上德國秩序感

圖片來源:pixabay 作者:Mr_Worker

台南青年蔡慶樺在法蘭克福一待 5 年半,迷上德國文化、語言、政治、文學及社會議題,說起德國文化又異常冷靜,他愛那裡的秩序感、確定性,又因法律、社會的複雜,殷殷追尋。

穿著印有哲學家尼采肖像T恤、披西裝外套的蔡慶樺坐在台北國際書展攤位,戴著斑馬紋口罩,乍見讓人感受不到對外在事物的冷熱,一如他喜歡德國文化的沉穩、內斂。

法蘭克福讓他成為更豐富的人

曾派駐駐德國台北代表處法蘭克福辦事處、現任職外交部的蔡慶樺是有德意志靈魂的台南人,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畢業,大學讀是外交,研究所徜徉教育、哲學與政治學。愛讀德國政治思想,著迷於德國文化、語言、政治、文學及社會議題。

駐德國 5 年半,沒帶回啤酒肚身材,反而寫出「美茵河畔思索德國:從法蘭克福看見德意志的文明與哀愁」、「萊茵河哲學咖啡館:康德、黑格爾、馬克思、韋伯、海德格、高達美、鄂蘭……的心靈地圖」,他眼神炯炯,直說「這段時間讓我成為更豐富的人」。

法蘭克福除機場、書展與法蘭克福學派,似乎缺乏讓人辨識與記憶的關鍵字。問蔡慶樺,原本印象中的法蘭克福與久待後的感受差異。

他點頭思考後說,法蘭克福地位有點曖昧,既是要到德國的必造訪之地,也是很多人不了解的地方。對念社會科學的他來說,即使知道法蘭克福學派,也不太了解這個城市具有的意義。

住 5 年半後,得以深入理解、探索法蘭克福精神上繼承的傳統,難說這些年前後看法真的不一樣,但的確造成相當程度影響。法蘭克福對蔡慶樺來說,是德國近代史縮影。

他說,法蘭克福猶太人、外國人很多,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轟炸到體無完膚,是美軍在冷戰時期駐紮發展軍事力量的地方;各式各樣的變數,造就它這麼獨特。住過德國其他城市,並無法蘭克福這樣的命運,除了柏林,沒有城市給他造成那麼強烈的衝擊。

哲學是過往的人給下一代解迷津

寫德國哲學家故事的原因,他解釋,台北書展聽到很多人說出版業不景氣,很多人都看片面、零碎資訊;每個人更需要閱讀有品質的書,能從中找到解決現下問題的答案,一些夠深度的東西。

這些東西不一定困難,而是經歷時代考驗,他認為這些哲學思想是不斷等到下個時代面臨考驗時,知道過往的人累積出有深度的東西,了解現在的文化如何從當時演進過來。

不過,深受儒釋道與中國哲學文化影響的台灣社會,德國哲學是否太過遙遠;蔡慶樺說,生活在台灣文化環境,一般人對中華文化太習以為常,視為理所當然,不會維持一定距離或再重新思考;閱讀德國哲學思想時,會讓他思考中華文化語彙與概念原本代表的意義。

蔡慶樺舉例,過去這些年,中文語彙常使用「共同體」,使用上自然而然,但放在德國語境裡,「共同體」在德國政治脈絡裡,在每個不同時期卻有特定文化脈絡。當他看到「共同體」會讓他重新去想,這個共同體成員指涉誰。

他說,德國作家歌德說過,沒學外語,無法真正認識母語;蔡慶樺覺得,當他讀愈多德國的東西,愈有這樣的感受。

蔡慶樺很喜歡德國文化的確定性。德國人很常問候對方,翻譯成中文為「是不是一切都在秩序中」。他說,當有 A 條件,可預期 B 結果,不會因人而異、因人設事。

他說,很多人抱怨德國法律、社會複雜難適應,但正因高度複雜的體系,可整理出無數規則,讓人可循著規則做事,得到可預期的結果,他喜歡這樣的確定感。

蔡慶樺認為,德國確實不是有彈性的民族,但可預期範圍內,只要照著做,就會得到結果;在範圍外,德國人不會給人任何彈性,對他來說,也是跟德國人打交道很容易掌握的模式。

最終前提就是語言,他說,如果不會德文,將遇到相當多阻礙、困擾,或無法理解德國社會複雜性,比如法律、社會系統,無法確定合不合乎秩序的界線,須有語言能力支持才能掌握。

用多樣且細微的角度了解德國

進入外交工作,單純是大學讀外交,研究所鑽研哲學、教育與政治學,剛好擁有語言、政治學優勢。

派駐德國讓他累積實務經驗,認識許多德國一流人才,增廣見識,並得以討論雙方自身根源文化的機會,達到很好的交流。

每次去德國都給他不同的人生歷練,寫兩本書,是希望中文世界讀者,從更多樣、細微角度了解這個悠久傳統的國家。

唯一讓他困擾的是狂熱足球迷,蔡慶樺博士畢業後在德國南部念書,遇到當地足球賽剛結束,在地鐵裡遇到足球迷問他屬於哪個球隊,他如實回答兩邊都不熟,惹來一陣咆哮,這才意識到自己沒選邊站,對球迷來說可能是種羞辱。

他想到有個說法,德國人平常太拘謹,遇到運動就發洩,「還有可能是根深柢固的喝酒文化吧」。

圖片來源:中央社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