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記者簡翊展報導)多個本土 NGO 協力在 2019 台北國際書展參展,長期守護山林的台灣千里步道協會也沒有缺席,16 日晚上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的志工兼行政管理主任林芸姿更在書展中辦分享會介紹台灣千里步道協會,並分享從成立之初到現在,台灣千里步道協會一路堅持的理念、倡議及實際活動為何。
剛開始先播放了一段短片,影片內容為協會在 2014 年對「台灣步道日」的倡議,片中簡單地點出幾種常見的人工步道:輪胎、水泥與地毯等,也介紹了天然鋪面與各種其它人工材質鋪面對於行者的影響,林芸姿表示,最初拍片目的是希望推廣手作自然步道的概念。
影片播放完畢後,林芸姿開始介紹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的源起與發展,2006 年三位愛好文資與自然的人士共同發起千里步道運動,三人分別為:台大數學系教授黃武雄、作家小野以及生態攝影家徐仁修,運動目的是希望保留全台灣自然及人文各種美麗風光,力圖保留各種有在地特色的村落小徑。
2006 年 4 月 23 日開始進行第一階段的倡議與活動,首先結合各地社區大學在全台進行「試走活動」,活動也和社區和文史工作者合作,總共花了五年,走遍全台各地步道路網,全長共達三千多公里!
第二個階段則與地方和部落合作,推動體驗教育與生態旅遊,由社區的人協助做嚮導,以兩天一夜的「工作假期」,帶領遊客體驗在地特色產業(協助耕作、曬鹽等等),三餐則按在地的作息與飲食習慣為主,也會走訪一些在地小吃,而協會也將推動的過程完整紀錄、整理,最後出版為專書《千里步道之到農漁村睡一晚》。
2012 年協會發起「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運動,並招募志工結合社區工作者一同耗時 2 年走遍新北市與台北市的郊山步道,總計約 480 公里的路程,詳實統計了雙北的自然步道與水泥步道的比例,發現雙北自然步道比例極低,台北市僅一成、長度 11 公里為自然步道,其餘皆為水泥或其他非天然鋪面,新北市自然步道則有 36%。
林芸姿表示,今日步道多為水泥或花崗岩鋪面的原因,是因為戰後國民政府大規模以進口的花崗岩和水泥重新鋪設步道,也時常搭配一些中國式的涼亭,有時還會用水泥砌成竹子造型的把手,這類的設計缺乏對環境的專業思考,是對傳統地景與生態很大的破壞。
協會也在 2012 年附近開始推動步道學課程及步道師認證,與台灣大學合作在假日開課,訓練有志從事步道養護工作的志工,步道師認證相當嚴謹,6 年來訓練出 200 多位能夠成為實習步道師、步道師的志工。
而全台第一支步道志工隊是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建立,協會與國家公園管理單位一同訓練了一批能夠守護步道的志工;更和當地太魯閣族人合作,以在地大理石重現古道樣貌。
林芸姿也解釋何謂「手作步道」,手作步道有以下幾個重點和特色:
- 有別於傳統政府發包工程或民間自力營造
- 用簡單的工具及就地取材方式,透過志工參與、眾人合力,以符合周邊自然文史特色的手作工法維護修復步道
- 生態保育與景館美學兼具
- 注重團隊的合作與學習;從用腳走步道,延伸到用手做步道,用緩慢的速度、另一個角度貼近自然
- 步道志工是新興的公民參與環境守護模式
近年協會也擴大合作的對象,與三地門鄉舊達來部落和霧台鄉大武部落合作,利用工作假期結合生態旅遊與勞動,讓原住民帶領遊客學習傳統工法,並讓遊客協助維護、修建步道。
最後由於場地時間將至,林芸姿說,若對手作步道和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有興趣想更深入認識的人,可以購買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出版的專書,1 到 2 年會出版一次專書,詳述這段期間的工作過程與成果,最新版為 2016 年出版的《手作步道》,而台灣千里步道協會也每年推出各地特色主題的台灣守護地圖,2019 年地圖正在台北國際書展義賣,每張 150 元!
[taronews-styles book_title=”手作步道:築徑人帶你走向百年古道、原民獵徑、郊山綠道,體驗人與自然的雙向療癒” book_author=”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book_publisher=”果力文化” book_publish_date=”2016/08/04″ book_cover=”https://cdn.taronews.tw/files/2019/02/getImage-5c68398829fae.jpeg” book_link=”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2702″ book_link_text=”博客來購書” style=”book”][/taronews-styles]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