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傳統媒體苦哈哈 中國黨報一枝獨秀

圖片來源:中央社

網路衝擊傳統媒體營收已是全球現象,但在中國,停刊或衰落的是市場化媒體,為黨喉舌的黨報近年來收入反而成長了。研究指出,隨著市場化媒體收入大減,它們的批判色彩也越來越淡。

2019 年元旦前後,北京晨報、京郊日報、黑龍江晨報等 10 餘份報紙停刊轉型。

曾任南方周末記者、現為傳播研究者的方可成 11 日在網路發表專文,引用廣州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王海燕和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教授史巴克斯(Colin Sparks)的研究論文分析上述現象。

在中國,傳統媒體大多以報業集團的形式出現,通常是圍繞一份黨報發展起來,同時擁有至少一家市場化媒體。

黨報或市場化報紙都是國有媒體,但是市場化媒體一般擁有更大的報導空間,是出品調查報導的主力軍,而黨報則更多充當喉舌作用。

研究指出,儘管市場化媒體不是完全獨立自主,但曾有的商業成功,是它們抵抗政治壓力的重要本錢。 2012 年成為這個現象的分水嶺,這一年開始,市場化媒體廣告收入急跌。

一家市場化報紙的資深編輯回憶說, 10 幾年前,當他們的報紙在商業上非常成功的時候,政府官員都是以商量的語氣和他們說話:「能不能暫停一下這組批評報導,明年再做?」而現在,指令則是命令式的:「不准做!如果做了,就處罰!沒有商量餘地。」

研究認為,市場並沒有成為中國新聞業和政府力量對立的砝碼,反而促進了媒體管制的加強。因為,一些報紙為了新闢財源,轉向提供市民服務,而這些服務大多是和政府機構合作的,媒體和政府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近,導致批判性色彩越來越淡。

至於黨報為何在網路衝擊下收入不減反增,這份研究指出,這是因為黨報擁有了多種新的收入來源,包括:各地政府為黨報提供了直接的財政補貼,特別是發展新媒體項目來攻占網路輿論;地方政府也在黨報上投放了不少推廣政績的形象廣告;地方官員通過增訂黨報的形式,展現自己的政治意識等。

官方經費的作用不可小覷。研究說,廣州日報在 2016 年一年就獲得了人民幣 3.5 億元(約新台幣 16 億元)補貼。而在反腐高壓的政策下,地方官員不敢把錢直接放進自己的口袋,更願意花在黨報廣告上可以有利於自己的仕途。

海外媒體自由亞洲電台引述前貴州大學經濟學教授楊紹政說,在中國,所有的媒體都姓「黨」,只是部分媒體的市場化程度較高而已,這類報紙停刊對中國共產黨來說是好事,因為中國可以把戰線收縮,媒體都發出同一個聲音,「整個國家思想就統一了」。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