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央廣〉走進迪化街 重溫傳統修補的故事

圖片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圖片作者:江昭倫

昔日物資缺乏年代,講究「能修則修」,因此出現許多修補職人,如今這些好技藝一個一個失傳,迪化二O七博物館即日起特別推出「舊的不去-修補的故事」特展,以十樣生活中老物修復故事,引領民眾重溫職人修補技藝!

以展示台灣古早生活為主的迪化二O七博物館,2019 年第一檔特展,要帶領大家重溫傳統修補技師的技藝。

專業捕魚網師陳正平:『(台語原音)一個漁網如果破一的洞,三條⋯⋯這個一、二、三、四,捕網的要點就是,這一條要割起來,三條放下去就可以,四條放下去不可以,兩條放下去也不行,要從第三條放下,補到最後補密也要三條⋯』

高齡 80 歲陳正平,年輕時候看著長輩補漁網,就跟著學,一直補到現在。陳正平:『(台語原音)我們的長輩就會補網了,幫人家補網,所以我在(家)裡面不時有放網,就一邊看。漁網我們是看現場,怎麼樣壞,我們就聚集人來,整組網我就可以補好,一個網一千多米,不是短短耶!』

留聲機傳來白光蟲膠唱片「今夕何夕」歌曲,彷彿時光倒流,但仔細看,唱片上還留有修補痕跡,這項修補技藝正是來自台灣少見蟲膠修補專家潘啟明之手。潘啟明:『(原音)先點個膠,這邊點一點,這邊點一點,點完以後,先放上去先試聽,看音軌有沒有對準,有完全對準以後,整條就上膠,上完膠,因為三秒膠很快乾嘛,再用就放大機,用唱針、唱頭慢慢清,把音軌上的殘膠把它慢清乾淨,清乾淨就只剩下一條線,旁邊不要有那些殘膠,這樣聲音會比較好。』

50 年代「補硘仔」也是台灣相當普遍的一門行業,中文稱之為「鋦瓷」,是一種修補瓷器專業,早期大多用糯米糊縫合,現在則以大漆取代,鋦瓷師陳高登現場示範鋦釘補瓷技法,從製作鋦釘、鑽口、再到扣合,完成補釘,重現舊有技藝,也扮演傳承角色。陳高登:『(原音)我本來是做類似這種金屬加工、首飾加工的,我有一個機會要寫一篇論文,我去找到這個主題,那時候我就採訪到前輩,就是研究鋦瓷的前輩,他們也很樂意把這些技法傳授給我,我就是做一個傳承者的角色。』

迪化二O七博物館館長華安綺表示,農曆年快到了,大家忙著除舊佈新,但過去物資貧乏的年代,能修就要修才是美德,他們策劃「舊的不去-修補的故事」特展,就是希望藉由陶瓷、針織衫、鋁製鍋盆、油紙傘、書籍、竹編品、藤椅、漁網、蟲膠唱片、藺草席等十樣生活老物,看職人如何巧手延續物件生命,回味台灣古早生活的美好。

(資料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