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文資局近年投入大量資源深入台灣澎湖海域進行水下文化資產調查,其中「S.S Bokhara商輪」、「山藤丸」、「廣丙鑑」、「將軍一號」四艘沉船遺址的發現最具歷史與文化意義,相關水下考古成果即日起在澎湖郵便局「澎湖水下文化資產黑水溝傳奇多媒體展」,希望讓民眾了解水下文化產保存工作的重要性。
澎湖水道因為黑潮通過,暗礁遍佈,海況險惡,導致船難頻傳,因此有「黑水溝」之稱。也因為船難頻傳,使得澎湖海域成為台灣水下文化資產最豐富的地方,截至目前為止,該處已經發現有 71 處目標物,初步調查,有 4 艘沉船特別具有重要歷史、文化意義,已被文化部文資局依「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辦理列冊。
這四艘沉船中,「英籍S.S. Bokhara商輪」沉船遺址是 2009 年在澎湖姑婆嶼發現的,該船是在 1892 年載有一批當時重要板球球員,原本從上海經香港開往歐洲,卻在 10 月 10 日在澎湖海域遭遇颱風觸礁而沉沒,絕大多數的人都罹難,該起船難在當時是國際大事,包括倫敦時報、紐約時報都有大篇幅報導,在姑婆嶼還有立碑紀念此一事件。
2010 年 6 月在澎湖將軍嶼蠔曝淺礁發現的「廣丙鑑」沉船遺址,則是清光緒年間由福州馬尾造船廠建造,卻因為甲午戰爭清水師落敗,該船被編入日本艦隊,並曾參與日本接收台澎金馬任務;1895 年該船前往搜查隱匿於澎湖島的清兵首腦林廷程時觸礁沉沒,此一船難在澎湖、日本廣島都立有紀念碑。
另一艘同樣在 2010 年有更完整被發掘的「山藤丸」沉船遺址,1942 年在澎湖六呎礁沉沒,沉沒原因有兩種說法,美方記載是被美軍艦擊沉,日本政府記載則強調該船是誤觸暗礁沉沒。
至於 1995 年就被發掘的「將軍一號」,推測清代時期貿易木造船,因為在澎湖將軍嶼被發現,因此被命名為「將軍一號」,該水下遺址的發現也促成我國政府啟動澎湖海域古沉船發掘 研究計畫」,也是首次由政府主導的水下考古發掘和保存工作,是台灣水下考古重要里程碑。
文資局古物遺址組水下文化資產科科長林宏隆表示,台灣海峽澎湖海域在地理與歷史時間軸上都有很重要的意義,很多歷史事件都曾在此發生,水下海域考古工作的重要性,也就是提醒國人更懂得珍惜水化文化資產的珍貴。林宏隆:『(原音)我們要告訴人家的就是說,我們要珍惜寶島這一塊,尤其是台灣海峽這一塊的歷史,尤其是水下文化資產,它像是時間膠囊,它一一會被解讀,然後被發現,可以證明很多存在的歷史背景,都是在我們台灣澎湖這塊海峽發生的。』
林宏隆表示,水下考古工作與調查、保存都需要人力、物力與時間投入,目前文資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將已經發現的沉船遺址就地保存、監管保護,並將已經列冊的沉船遺址進一步展開歷史與文化資產價值的論述工作。此外,政府大力推動離岸風電,這些建設都可能影響到水下文化資產的保存,先前的調查格外重要,這都是他們現階段要努力目標。
(資料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