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一詞在 2016 年被「牛津英語詞典」選為年度詞彙,它的定義是「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
研究的撰寫人發現,來自政治光譜上各領域的選民,在看到事實被提出來之後,都會改變他們的心意,並對經常撒謊的人掉頭而去。
報告指出,這項研究的發現將激勵事實查核的潛在影響力,以及對選民誠實的重要性。
這份報告是對 370 名澳洲人,提出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以及在野的勞工黨(Labor)黨魁修頓(Bill Shorten),所說過的一系列真實與虛假的陳述,並為每一項陳述進行相對應的事實查核。
這份研究與先前的研究不同,提出的虛假陳述數量超過真實,讓研究者得以衡量,虛假陳述遭到揭發的模式,是否對政治人物的魅力造成長期衝擊。
研究人員同時發現,大體上,右派選民更可能相信虛假的陳述;左派選民則更可能相信他們自己一方的候選人。
然而,不論左右雙方,糾正得越多,越會減少神話的信仰,而即使選民的政治觀點沒有改變,他們對政治人物的支持還是會下滑。
因此,報告下結論說,選民顯然真的很在意誠實。而這項結果顯示,事實查核可能對可望取得候選資格、卻經常撒謊的政治人物,構成真正的威脅。
不過,報告中也提醒,在真實的世界,並非每一句謊言都會受到事實查核,並非每一個人都看得到或找得到這些查核,而虛假的陳述可能在未經查核的情況下,繼續存在一段很長的時間。
(資料來源:中央廣播電台)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