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黃背心」運動起於群眾反對調漲燃油稅,後來訴求擴大到要政府改善社會不平等,抗議者最常掛在嘴邊的不公平之一就是總統馬克宏任內廢除「富人稅」,而他自有廢除理由。
富人稅(ISF)可直譯為「財富團結稅」,更早稱為「鉅額財富稅」(IGF),是在左派的前總統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任內於 1982 年實施。
1987 年,右派的席哈克(Jacques Chirac)擔任總理,取消富人稅;1988 年,他角逐總統之位失敗,而密特朗成功連任,於 1989 年恢復課徵富人稅,此後很少政治人物敢提出廢除富人稅,最多是加以改革。2017 年,現任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廢除富人稅,富人稅從密特朗實施至馬克宏廢除,已有 35 年之久。
當時政府徵收富人稅的初衷是希望有助於財富平均分配,但多年來效果一直遭人質疑,富人稅雖針對富人特定資產課稅,但也可能反而促使他們把資產移往國外,或乾脆遷居他處。
今年初冬,法國社會被「黃背心」的一把怒火燒得躁動不安,這場由人民自發組織的運動,最初訴求是反對政府調漲燃油稅,但抗議聲浪逐漸擴大為提升購買力、消除賦稅不公,且越來越強調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富人總統」的標籤,隱然把運動導向貧富之間的對立。
在法國的生態過渡計畫架構下,調漲燃油稅除了可增加發展再生能源等項目的預算來源,也有鼓勵少開車、多利用大眾運輸工具之意。
對居住在城市的人來說,大眾運輸系統既便利、選擇又多,不開車也可以移動;然而,對鄉村居民而言,上下班、接送孩子上下學、採買都不能沒有車,調漲燃油稅對他們的影響比都市居民大,這又凸顯了城鄉差距。
在政府宣布調漲燃油稅之前,許多人早已因擔心退休金縮水及政府規劃提高社會保險分攤捐(CSG)等改革而感到憤怒,燃油稅成為點燃怒氣的引線,火藥則是對政府未能提升購買力卻還要從普羅大眾荷包裡扣錢的積怨。
根據獨立研究機構法國經濟瞭望台(OFCE)11 月公布的研究結果,自 2008 年到 2016 年,法國家戶的購買力平均一年減少 440 歐元(約新台幣 1 萬 5350 元),前 5% 最貧窮的家戶平均一年減少 160 歐元可支配所得,前5%最富裕的家戶平均一年也減少 2500 歐元可支配所得。
在此背景下,馬克宏上任不到半年,國會就在去年 10 月表決廢除富人稅,觸發中產階級和貧窮民眾的相對剝奪感,富人稅成了馬克宏執政下,社會階層差距擴大的象徵。
民調機構易普索(Ipsos)11 月 22 日公布的調查顯示,只有 16% 的受訪者認為馬克宏政府的財政政策算是合理,67% 認為現行賦稅政策加重社會不公,比 2013 年的類似調查增加 13 個百分點。
雖然政府在廢除富人稅的同時,以不動產財富稅(IFI)取代,有意鼓勵富人把投資不動產的錢用來投資在具有生產力的經濟領域,但今年不動產稅徵收到12億歐元,不如去年富人稅徵收到的40億歐元。
從政府的立場來說,廢除富人稅的主要理由之一,是要留住企業領袖及富人的資產,促進對國內投資,替重振法國經濟創造條件。自 1980 年代起,許多富人本可留在法國投資、創造就業機會,卻為了避稅而遷居他國,這類案例一多,長期來看無益於法國經濟。
財政部估計,每年約有 600 名到 800 名本應繳納富人稅的納稅人離開法國,雖然離開母國的原因很多也很複雜,無法歸因於富人稅的單一因素,目前也沒有詳細的相關調查,但世界報(Le Monde)引述前財政部稅務立法處主任塔利(Michel Taly)的說法指出,很多離開法國的都是無法享有賦稅減免的富裕退休人士。
此外,富人稅針對個人達到一定價值的財產課稅,常遭人詬病的一點,在於未必能課到真正億萬富翁的稅,部分在企業內居領導職位、持有 25% 以上企業資產的人可享減免,最後被課稅的可能是一些百萬富翁,而且藝術品並不在課稅目標之列。
以稅金來說,富人稅對國庫挹注相對於其他賦稅並不算多,法國去年有 35 萬 8000 人繳交富人稅,總額約 40 億歐元,相較於超過 300 億歐元的地產稅或超過 700 億歐元的所得稅,只是一小部分。
但富人稅的社會公平象徵意義遠大於實質意義,許多在巴黎香榭麗舍大道抗議的「黃背心」,主要訴求就是要政府恢復富人稅,他們相信,如此才能顯出政府菁英有誠意從「高高在上的法國」走下來,看看平凡百姓的日常生活。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