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這塊螢幕可能改變命運」的文章近日掀起中國社會熱烈討論教育公平問題,有香港學者認為,此法無不可,但還是要做到教育資源公平分配。
綜合中國媒體的報導,13 日,冰點週刊刊登了上述文章,內容主要講述「直播班」的故事。
據報導,所謂的「直播班」,是中國 200 餘所貧困地區中學的 7.2 萬名中學生,過去數年間連接名校成都第七中學的課程直播,全天候跟隨成都七中學生一起上課,考入大學的比例「漲了幾倍、十幾倍」。
報導舉例指出,雲南省貧困縣祿勸的一所中學,學校孩子們透過螢幕和成都七中一起上課;當地很多學生至今沒出過縣城,但「聽著七中學生發言說『遊覽』了英國、美國,圍觀他們用自己聞所未聞的材料去分析政治、歷史、地理。」
但成都七中的直播課程並非免費提供,而是該中學與東方聞道公司合作的產品,「對接一個直播班,每學期的標準收費是 7 萬元」。
路透社近日跟進報導了這則新聞,並引述網易公司創辦人丁磊說,他的公司願意捐出人民幣1億元,「支援更多學校落地這個模式」。
報導同時指出,這篇文章的背後「是中國城鄉教育水準之間難填的巨大鴻溝」。
例如,頂尖名校北京大學 2016 年的資料顯示,當年該校錄取農村考生人數僅占本科總錄取人數的16%,而參加高考的農村考生比城市考生人數還多。
在香港,關注香港教育發展的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說,他聽說過中國這種電視直播共享教育方式,覺得這種方法可以嘗試,但是否真的有效果,必須有科學調查作為跟進。
他說,據他了解,中國城鄉之間的大學入學率確實相差頗大,遠高於香港,而儘管中國方面已對貧窮鄉村增加投入教育資源,但中國地方實在太大,且資源是否到位,還是一個問題。
他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不仿可以嘗試利用科技來打破教育資源不平衡的問題。
何漢權說,相對於中國,香港地方小,又推行了 12 年免費教育,教育已經普及,學生在學習方面相對公平很多。
浸會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林志強受訪時說,浸大有不少中國學生就讀,這些學生也曾向他談過,中國的教育資源分配存在問題,比如偏遠地方的師資就沒有城市好。
他說,他此前沒有讀過螢幕直接教育上課的新聞,但初步聽來,在教育資源不均的情況下,利用科技讓同學分享上課情況是可以嘗試和推行的。
但林志強認為,真正要做到教育公平,最好還是從資源分配著手,比如中國方面安排更多優質老師到貧窮地方,以及培訓優質師資。
他說,類似直播教育分享也許只是一時的新聞熱點或是一種取巧,未能真正解決教育問題。
中國網路近日也出現了不少討論這個議題的文章。觀察者網刊登一篇署名文章道出其好處,一是高水準教師與高水準的教學改變了學生的認知體系;二是通過共用優質學校教師改變了師資結構和師生關聯式結構;三是通過跨校的學生比較啟動鄉村學生的進取心和潛在能量。
但文章表示,這種直播方式推動了某些改變,卻未能徹底改變貧富地區教育差距的根源,同時還有摧毀貧困地區教育根基的可能。
文章強調,不能迷信「螢幕」的力量,直播只是作為鄉村教育發生變化的催化劑,催化劑的積極作用在於將學生的能量激發起來,主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競爭中來,展現出良好的學習風貌。
但直播作為催化劑本身同樣附帶「副作用」,一是弱化了鄉村學校教師的作用和權威;二是直播的高水準課程和萬人課堂中不同層次的受眾之間會存在不可避免的張力,不同層次的學生接受能力存在差異。
三是將起點不同、差距巨大的學生放在同一個競爭平台上進行比較,也可能產生消極的結果。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