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界今天發表報告,詳述中國如何在美國政商學界發揮影響力,鼓吹親中觀點和作為。作者群敦促美國地方政府,不要為贏得北京好感,而以帶有偏見的方式對待台灣。
這份 192 頁報告題為「中國影響力及美國利益:提高建設性警覺」(Chinese Influence & American Interests: Promoting Constructive Vigilance),內容指控,中國以大規模行動圖謀操弄美國聯邦及地方政府、大學、智庫、媒體、企業和僑界。
報告耗時一年半製作,由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戴雅門(Larry Diamond)、紐約智庫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主任夏偉(Orville Schell)共同主持,33 名成員參與工作小組討論,不乏向來鼓吹美中加強交流的重量級學者。
根據工作小組名單,葛來儀(Bonnie Glaser)、黎安友(Andrew J. Nathan)及沈大偉(David Shambaugh)等中國專家參與報告製作,政治經濟學家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前美國駐北京大使羅德(Winston Lord)及前白宮國家安全會議亞洲事務資深主任麥艾文(Evan Medeiros)也名列其中。
報告分 8 大部分,有 100 多處提及台灣。作者群描述中國如何試圖影響美國智庫專家時,頻繁提到涉台議題。
根據報告,中國駐美大使館武官曾拜訪一名美國智庫專家,傳達中方反對台灣旅行法、美國國防授權法案、美軍艦艇可能停泊台灣港口、美方批准對台潛艦行銷許可證的訊息,中方武官甚至警告:「我們不再是弱者,如果美方不慎重行事,不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我們能帶給台灣痛苦。」
中國使館官員也曾警告美國智庫,不要太常邀請講者談論與台灣、香港或西藏相關的主題。舉例來說,曾有智庫專家接待民主進步黨訪問團後,中國使館表達不滿。美國智庫也曾因拒絕在另一場活動撤回對台灣講者的邀請,中方憤而取消這家智庫接待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的機會。
報告指出,總體而言,中方賓客對與台灣關係密切或接受台灣贊助的智庫敬而遠之。一名專研台灣和兩岸關係的專家發現,中方官員通常不和他往來,有一次,台灣官員出席的活動和美中重要官員亮相的活動撞期,中國使館要求智庫更改前者時間,智庫拒絕,最後兩場活動同時舉行。
不過,有智庫學者坦承在敏感的兩岸議題上會「自我審查」,特別是造訪中國時。一名學者坦言,自由進出中國攸關他的生計,「我從未說違背自身觀點的話,但我的寫作風格沒那麼尖銳」。
對專家學者而言,如何稱呼台灣官員也很敏感。一名專家觀察,所屬單位活動邀請函上,不會稱中華民國駐美代表為「大使」,但他在活動上仍以「大使」稱呼駐美代表。另一名學者提到,在涉台議題上,「私下談話我會稱總統蔡英文,但在公開場合我會維持中立,確保台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都能接受」。
作者群指出,中共近年加強對外影響,雇用遊說和公關公司影響美國政界,孔子學院和中國學生會則影響美國大學校園。在商界,中國利用企業獲取政治影響力、取得關鍵技術,並以龐大市場為籌碼,強迫外資接受北京在台灣與西藏事務上的立場。
在交流層面,報告建議美國地方政府加強透明、廉正和互惠,不要和中方簽署秘密協議。報告說,中方不應阻擋美國地方政府和台灣或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交流,美國地方政府也不宜為贏得北京好感,而以帶有偏見的方式對待台灣等利害關係方。
報告表示,除非美國記者和學者享有互惠待遇,否則美國政府發放給中國記者和學者的簽證應設限。作者群還建議美方成立聯邦政府辦公室,作為地方政府和非政府組織與中方洽談合作的諮詢窗口。
不過,作者之一的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謝淑麗(Susan Shirk)認為報告結論誇大中國威脅,在當前政治氣氛下,可能引發類似美蘇冷戰的過度反應,形成反中版本的「紅色恐慌」,使廣大華人蒙上陰影。
小組成員強調,不希望上述情況發生。戴雅門與夏偉在結語寫道,無論採取何種措施反制中國有害的影響力,都不應以不公平或魯莽的方式,妖魔化任何美國團體或造訪美國的人士。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