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與布料成衣大廠儒鴻合作多年,成功開發出利用二氧化碳為媒介的「超臨界流體染色與機能化同步技術」,未來無水染色可為台灣年省 1.15 億噸水,約 3 座寶山第二水庫的水量。
紡織業為台灣第 4 大出口創匯產業,每年出口金額逾百億美元,但製程所排放的廢水是傳統染整業的痛點。近年有害化學物質零排放聯盟(ZDHC)訂出 2020 年有害化學物質零排放的標準後,超臨界流體染色技術便成為市場趨勢之一。
工研院材化所副組長唐靜雯表示,無水染技術是以二氧化碳取代水,讓二氧化碳達到介於氣體與液體之間的超臨界狀態,同時具備液態的高溶解性與氣態的高穿透性,使用過的二氧化碳還可回收重複利用,達到循環經濟的目標。
唐靜雯表示,工研院這次得獎的最大亮點在於,將無水染與機能化技術一起完成,不同於傳統的無水染要將染好色的布料再用水來達到機能性,在染色過程同步加入機能性助劑,同時完成兩道工序,達到完全無水化又省時的境界,因此才可以省大量的水。
唐靜雯指出,目前全球還未將尼龍和聚丙烯(PP)用於無水染,僅聚酯布料得以用於無水染,而剛好台灣聚酯布料產量大,很適合使用這項技術,而且這項二合一技術所生產的聚酯布可用於生產瑜珈服、運動緊身衣等聚酯/彈性纖維混紡機能服飾。
工研院材化所紡織與民生化學品研究室主任董泯言表示,完成這項技術之前,工研院與清華大學合作,建立「超臨界染料溶解評估系統」、進行結構材料開發、溶解度評估、及大量生產前的小型試樣設備測試。
董泯言說,未來下一步預計明年底前進行驗證量產過程完備,並靠著廠商的回饋實際需求來促進工研院研發的動力 。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