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和平東路一段 39 號,有個顯眼的日式建築,門廊十分氣派,往上翹的雨庇,目前是台灣電力公司核能火力工程處的辦公室。讓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是「台電勵進餐廳」,酸菜白肉火鍋,用炭火熱鍋,冬天親朋好友聚餐,永生難忘。
回顧此地的歷史,在台電大樓還未蓋好前(1982 年),曾經是台電的總管理處辦公室。再往前在太平洋戰爭期間電力吃緊,加上日月潭水力發電的成功,日本帝國為了支援中國與南洋的戰線,加強工業建設,此地在 1939-1945 年間,為台灣電力株式會社達見堰建設部的辦公室,提出了「大甲溪電源開發計畫」。
我想從頭簡短說明一下台灣電力發展的歷史,從使用燃煤、水力轉為火力到核能發電的過程,其實充滿了各種艱辛,也付出了很多代價。
1888 年,台灣巡撫劉銘傳在台北創立了「興市公司」(是建設公司),邀請丹麥的工程師來台點亮市街,採用弧光燈泡,是大型高熱高亮度的燈泡,安裝在布政使司衙門周邊,由於耗能又無法進入家庭,點亮月餘宣告失敗,關閉大部分的電燈。
1896 年,到了日治時期,由退休警察局長山下秀實提出申請在河畔興建火力發電所,請山口萩的商人賀田金三郎,與大稻埕富商李春生等人投資「台北電燈株式會社」,公司設置於大稻埕建昌街一丁目(今貴德街 36 號附近),發電廠的設計圖與配線圖都已經畫好,李春生更提供在淡水河畔的土地當成發電廠,並且將劉銘傳時代所留下來的設備評估是否可以修復再使用,但是由於募資不易,最後宣告解散,失敗收場。
1903 年,土倉龍次郎申請的「台北電燈株式會社」成立,在新店龜山進行水力發電的開發案,土倉家族在日本經營植木行業,在南勢溪開發,地緣之便跨足發電事業,土倉曾經招待原住民到奈良參觀現代化設施,與原住民保持良好的關係,但因為家族事業缺乏資金,而退出發電事業,由總督府官方接手。
1905 年,發生了泰雅族出草殺害十五名發電廠建築工人的「屈尺事件」,一般解釋為日人侵占了原住民的生活領域,但以土倉家族的南勢溪開發,並沒有發生過這類事件,或者是後來總督府高壓統治有關聯?則不得而知。
龜山水力發電廠設置,不但有了發電廠,還要有變電所,在古亭庄設置了降壓的變電所(今日南昌路、福州街口),這棟漂亮類似教堂的建築已經拆除,加上電線桿電線的設置,與家家戶戶都要有電燈泡,今日回頭來看,這樣的現代化設施開發,真的需要龐大的資金。
第一座水力電廠的成功,除了商店使用之外,也帶入了一般家庭,全台灣各地電燈公司林立,到了1919 年,當時的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考量各地電力應該可以互相支援調配,若水力發電的能量大於火力發電,更可以達到環保目標,於是著手規劃日月潭水力發電計畫。
日月潭水力發電廠計畫,從 1919 年開始動工,因為歷經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物價飆漲,1923 年日本關東大地震,1927 年鈴木商店倒閉,台灣銀行發生金融危機的種種因素,日月潭水力電廠的募資困難重重,甚至比較晚開工的嘉南大圳已經完工了,日月潭水力發電廠都還沒有完工。
1930 年,松木幹一郎正式上任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的社長,由於之前擔任東京市電氣局等職務的經驗,除了要解決資金、人才的問題,長期停工喪失的社會信心,報紙輿論撻伐聲等。總督府發行多次的國內公司債來維持,並且透過法律調整投資上限,並請美國技師巴丹出具專業的報告書,發行外債得以成功。
戰後,許多電力設備損壞,為何電力可以快速的恢復,除了一些日本技術人員留下來協助外,應該是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有培養台灣的技師,根據林炳炎的考據(部落格文章),台電從業員養成所(今福州街 15 號)有許多員工訓練:「電氣講習所」、「從業員養成所」,扎實的訓練,造就了台灣電力技術的傳承。
美國援助台灣期間,繼續「大甲溪電源開發計畫」,陸續在大甲溪完成了幾座水力發電廠。 1962年,台灣的火力發電量又超過了水力發電,後來引進了核能發電廠,在 1982 年台電大樓完工後,此地更改為核能暨火力發電工程處辦公室。
這座辦公處的日式建築,證明了水力發電可行並且大力開發的經驗,目前還不是文化資產,但卻見證了台灣的電力發展史,酸菜白肉鍋的酸菜越陳越香,應該同時好好的保存才是。
參考資料: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