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空污稽查結合物聯網 全台已布建3200點

圖片來源:中央社

環保署去年起在全台累積布建 3200 點空污感測器,不僅提供民眾了解生活周遭空氣概況,也藉由大數據分析,以及人工智慧輔助環境執法,查獲 12 起違規案例。

環保署在全台建置感測物聯網,提供民眾在地空氣相關資訊,截至今年 10 月,已在 4 都包含新北市、桃園市、台南市、高雄市,以及 9 縣市包含宜蘭縣、基隆市、新竹縣等,完成約 2500 點感測器布建,加上去年建置的 700 點感測器,涵蓋全國 120 個鄉鎮市區行政區、44 個主要工業區及科學園區,共 3 萬多家列管工廠受監控。

環保署監資處處長張順欽表示,現有大型標準監測站較重視區域型的空氣品質變化,感測器則是裝在大約 3 米高度、與民眾呼吸高度較接近,專門監測小區域、局部的空氣品質,民眾可直接透過「愛環境資訊網」了解細懸浮微粒(PM2.5)、溫度、濕度等變化資訊。

為了維持感測器的品質,張順欽也強調,感測器出廠都必須經過品管、送合格機構驗證檢驗並與標準監測站進行比對,布建後也須定期巡檢維護、再由第三方不定期查核抽檢,確保儀器狀況正常、數據有一定水準。

此外,由於感測器 3 分鐘就可產生一筆資料,方便環保單位找出高污染濃度區域,張順欽表示,搭配陳情資訊、污染列管資料等,就可以找到異常排放源,今年也已透過此機制,加上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的稽查,查獲12家違規事業,並依法告發處分。

張順欽表示,為了讓各界更瞭解感測物聯網的應用,環保署於 16 日、17 日也將在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環境感測物聯網與產業創新」研討會,歡迎民眾參與。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