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電影圈裡會日文、韓文的人太多,我已經晚了」,26 歲的陳彥廷去年毅然決然選擇去東南亞影視文化重地泰國學習泰文,希望尋找電影生涯的新出路。
10 月份釜山國際電影節才剛落幕,台灣首部參與 2018 Link of Cine-Asia 創投活動競逐的台灣作品「海的另一邊」,就是陳彥廷的作品,這部作品也獲得法國等歐陸投資方重視,拍攝完成後,進軍各大影展的可能性很高。
陳彥廷既是導演,也是演員,學生時代即嶄露頭角,2014 年自導自演「青親」,同時拿下 2015 年台灣金穗獎學生組最佳劇情片與最佳男主角,也曾參與許多國內外影展。
他觀察,像巴基斯坦、柬埔寨、汶萊,這些電影產業相對不發達國家,近年卻成為各大影展的「sweetheart」,很像 90 年代的台灣。
泰國影視產業走強 國際資金流創造多元環境
在韓國電視劇、電影席捲亞洲之際,陳彥廷把目光轉向南方的泰國。泰國近年向鄰國輸出電影、電視劇、廣告等影視娛樂,儼然也是東南亞娛樂中心,也因此為泰國孕育深厚產業實力與龐大資金流。
陳彥廷觀察:「泰國後期很強,因為他們人工便宜,很多好萊塢片特效會在泰國做,價格可能是在美國的 1/3」,泰國有很多工作能做,工作多了,能力自然會變強。
而商業片帶來的龐大資金流,也是支持泰國電影、戲劇維持多元化的「本錢」,「當戲劇電影可以讓你賺錢的時候,400 萬就像 40 萬一樣」;反觀台灣,陳彥廷則顯得相當無奈,他說:「在台灣拍戲成本高,又沒有這樣的資金流,連要找到 300、400 萬的投資都很難。」
憂心題材限縮 台灣電影應有國際元素
「現在做電影就三條路,要嘛去中國、要嘛留在台灣,不然你就得想辦法走出去」,熱愛表演的陳彥廷畢業後赴北京闖蕩,接演過廣告、網路劇、電影,也曾與知名武打影星成龍合作過電影「機器之血」。
中國市場與台灣語言文化相近,當地資金豐沛,市場容易接近、也容易打入,自然而然,成為台灣電影人下意識的首選;但陳彥廷坦言,中國限制多,而且政策變化大,能做的題材相對有限。
電影文化輸出必須掌握國際共通元素,有屬於自身文化特色,但也要有引起共鳴的內容,但陳彥廷發現,「現在很多台灣作品使用太多時下用語、方言、或是近期大熱的事件,可能台灣人、中國人知道,但並不適用於其他國家的人」。
陳彥廷舉例,泰國電影「模犯生」以「作弊」為主軸,「每個人都知道作弊是什麼」,雖然該片中也使用許多泰國當地元素,但主軸卻相當能引起共鳴。
「當你的劇本內容是翻譯翻不出來的時候,代表你使用只有台灣人看得懂的東西,我覺得是很可惜的」,陳彥廷認為,越是如此限縮題材,越不容易幫助台灣電影走向海外。
台灣開放友善 新生代外籍導演來台找機會
「其實台灣政府資源滿豐沛的」,陳彥廷說,包括國際團隊來台拍攝能申請製作補助、針對國產電影提供輔導金等,甚至吸引不少新生代外國籍導演來台尋求發展。
先前曾與陳彥廷帶著「海的另一邊」作品赴釜山國際電影節爭取投資的台灣製片周嘉儀,也帶著她在釜山亞洲電影學院(AFiS)的同學、一名年輕韓國導演來台籌資。
周嘉儀曾多次參與跨國拍攝工作,也曾協助韓片「北風」來台取景。她說, 韓國電影已經產業化,每個階段都有明確的 SOP(標準作業程序),電影團隊必須每天跟投資方報告拍攝狀況以及預算支出,非常嚴謹。
「北風有一場在市場的戲,韓方要求要300個臨演,一個也不能少,雖然難度很高,最後拍出來的效果很好,呈現了片中想要有的時代感,很值得」,周嘉儀對韓方團隊的堅持,印象很深刻。
在電影工業發展成熟的韓國,周嘉儀說,「他們不太可能讓新人馬上當導演」,在韓國的新生代電影人,必須從基層開始熬上好幾年,才有可能執導自己的第一部片,「30 多歲都還算年輕的」,但這也是台灣藉由與韓國新銳導演合作,發展電影產業的機會。
創作與資金並進模式 推動東南亞電影合作
陳彥廷認為,台灣政府有心支援電影產業,「但好像缺乏一個整體規劃」,「拿到輔導金、拍了片、入圍金馬獎,很棒,然後呢?」
陳彥廷認為,可以利用既有的輔導金等補助機制,推動台灣與其他國家的合作機會,例如泰國有許多與日本的合拍片,可能是日本人在泰國發生的故事,採用日本演員、但場景拉到泰國拍攝,可能擦出不同的火花,後續也能發展更多合作機會。
「台灣具有地理位置優勢,也有獨特的移工文化」,陳彥廷舉例,「這些都是可以切入、讓雙方都能有共鳴的題材」。
中國祭出限韓令後,韓國影視文化產業大舉轉向到東南亞,在泰國、越南等地,都有狂熱的韓流現象,很多韓國綜藝節目到當地取景,搶攻東南亞影視市場的企圖心旺盛。
相較於韓國,東南亞電影近年在國際影展也是大放異彩,蓬勃發展,台灣面對韓國在東南亞國家的積極主動,周嘉儀建議,在柬埔寨、寮國等台灣理解文化背景上有一些難度的國家,可以參照韓國作法,採取出資合作方式,同樣也可以讓台灣電影走向國際。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