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國家藝術歷史資產研究所諮詢委員會今天一致通過,將圖文並茂的「繩索文學」認定為無形文化資產。
繩索文學(Literatura de cordel)是一種通俗、流行的詩歌文學體裁,通常以押韻形式寫成,起源於 16 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口述傳統,然後以木雕版印刷廣為流傳。
繩索文學的名稱源自葡萄牙,以繩索懸掛一篇篇單首詩歌的方式兜售。流傳到巴西東北部後,名稱仍被沿用,但使用繩索懸掛的傳統已漸消失。
這些詩歌通常以木雕版畫製作封面和插圖,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通常為10行、8行和6行詩,以鄉村吉他伴奏吟唱的方式表現。
繩索文學從北部和東北部開始流行,然後透過人口遷徒的過程,推廣到巴西全國。
主要盛行於巴萊巴(Paraiba)、培南布可(Pernambuco)、塞阿拉(Ceara)、馬蘭豪(Maranhao)、巴拉(Para)、北大河(Rio Grande do Norte)、阿拉戈斯(Alagoas)、謝吉貝(Sergipe)、巴伊亞(Bahia)、米納斯吉拉斯(Minas Gerais)、巴西利亞、里約和聖保羅。
繩索文學的文化表現,描繪集體想像、社會記憶和詩人對現實生活或想像事物的觀點。
巴西繩索文學博士阿摩林(Maria Alice Amorim)表示,繩索文學被認定為無形文化資產,可喜可賀,因為它具有通俗、流行傳統的特徵,手工完成書籍印刷裝訂,材料相對便宜,長久以來受到歧視性評價;但事實上,繩索文學需要高超的押韻技巧,是非常豐富和精緻的文學體裁。
阿摩林相信,被認定為無形文化資產後,繩索文學的傳統文化價值將更鮮明,在巴西各地世代傳承。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