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理監事會前 央行再次說明國際收支資金凈流出

圖片來源:中央社

央行今天發布台灣國際收支資金淨流出補充說明,強調經常帳順差「反映」國內超額儲蓄,是國際上相當普遍的用法,但「恆等式關係」不等於「因果關係」,另也重申匯率對貿易的影響已弱化。

央行總裁楊金龍 8 月底才曾針對國際收支議題,罕見親自召開記者會說明,但今天央行又選在理監事會議前一週,針對國際收支議題再次出具 6 頁報告,顯見央行對國際收支議題的重視。

央行今天出爐的國際收支資金淨流出的補充說明資料中,強調楊金龍當時以國民所得會計恆等式說明經常帳順差,是反映國內的超額儲蓄,但不具因果關係。但在國際上是相當普遍的用法與觀點,表示一國的國內資源無法完全於國內使用,而是用於國外。

因此,諸如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外部部門報告(External Sector Report),與美國每半年公布的匯率政策報告,對於經常帳長期順差國家,政策建議多以提振國內需求(包含消費與投資),或採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或財政改革,減緩超額儲蓄累積。

反之,對於經常帳逆差的國家,則建議增加國民儲蓄(national savings)以縮減外部不平衡。

另外,針對經常帳調整的結構性因素,楊金龍在 8 月的記者會中,曾以瑞士為借鏡,今天報告也補充說明。

央行表示,台灣與瑞士的情況類似,皆有龐大的國外淨債權部位,國外投資所得收入大於支出、人口老化速度快,以及三角貿易發達等現象,均導致經常帳順差擴大。因此不宜單以經常帳順差來評估新台幣的公平價值。

此外,央行也引用國際清算銀行(BIS)的研究指出,隨全球價值鏈興起,原以出口最終財為計算基礎的實質有效匯率指數(REER),已不能完全適用於當前中間財貿易盛行的相關分析。

央行表示,台灣出口以中間財為主,全球價值鏈參與度高達 67.7%,且商品出口集中電子資通訊產品,出口對進口的引申需求大,因此匯率變動對進口的影響,將抵銷其對出口的效果。整體而言,匯率對貿易餘額的影響不若以往。

央行進而指出,在金融自由化風潮下,各國金融帳開放,短期國際資本快速移動,金融交易已成為影響各國匯率的重要因素。自 1980 年台灣開放外國專業投資機構(QFII)直接投資國內證券市場以來,隨著經濟規模擴大與金融帳開放,外資鉅額且頻繁的外匯交易,已成為影響新台幣匯率變動的主因。

央行表示,當前各國貨幣政策分歧,國際熱錢流竄,加上國際重大事件頻傳,國際金融市場與匯率波動加劇,已阻礙匯率對經常帳與經濟基本面的調整。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