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喜不喜范冰冰的作品,一個女演員失蹤 100 天都不是件正常的事情,范冰冰事件一方面凸顯中國原本就為人詬病的人權問題,另一方面,范冰冰「陰陽合同」所涉及的逃稅是中國電影圈的潛規則,中國電影近年來票房突飛猛漲,已是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甚至以超越好萊塢電為目標。
「陰陽合同」之外,中國電影還有那些潛規則?中國電影是軟實力的重要一環,這些潛規則將如何影響中國電影?
中國政府操控的潛規則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是中國的傳統智慧,上下交相博奕,其實這個說法忽略了中國政府的角色,中國政府一手操縱的潛規則就是每年特定檔期的「國產電影保護月」,這是針對好萊塢電影採取的措施。所謂國產電影保護月是指為扶植中國電影,在特定檔期例如暑假、國慶、賀歲等全數上映中國電影,好萊塢電影必須推遲上映。有趣的是,國產電影保護月實際存在,但並未見諸官方文件,記者採訪官員也未加以承認,但國產電影保護月就是運作多年。
數字一直是中國官場上的魔術,透過國產電影保護月的作用,數據上呈現多年來中國電影力壓進口好萊塢電影的假象,這是「厲害了,我的國」電影版。有趣的是,當中國國產電影票房不佳時,這時才允許好萊塢電影上映,同樣的數字魔術,上映好萊塢電影拉抬票房,如此整年電影票房數字才會好看。
從製作發行到電影院處處有魔術
買票房是中國電影製作與發行慣用的手法,不過,所圖的利益不同。中國電影院每張票有要上繳中國政府 5% 的稅,為了確實收到稅中國政府設計了即時電影票房系統,只要電影院賣出一張票,中國政府電影主管單位的終端就會有顯示。2015 年創下中國電影票房紀錄的《捉妖記》,平日較少觀眾的午夜場售票系統皆顯示滿場。此外,《捉妖記》片長約 120 分鐘,但某些院線的系統顯示同一放映廳每 15 分鐘便顯示上映一次《捉妖記》,票房也是滿場,這顯然是買票房加上衝場次的操作。《捉妖記》為衝高票房不擇手段的方式也引起西方電影票房統計專業單位的質疑。另外的類型是 2016 年的《葉問三》,上市公司快鹿集團以 2 億取得《葉問三》的中國發行權,快鹿集團也透過旗下公司自購票房 5600 萬的票房,目的是帶動電影票房藉以拉抬股價與相關理財產品。
電影院賣票櫃台工作看來單純,不過,就連賣票櫃台也有鬼。既然每張票有 5% 的稅,電影院就想辦法逃稅,手法諸如用手寫的電影票給觀眾避開電腦計票。類似的手法還包括電影院放映熱門的A電影和冷門的 B 電影,電影院考量與發行方的分成與談判,視條件與情況將 A 電影的觀眾列入到 B 電影當中或反過來運作,增加電影院的利益籌碼,為此,一些大型的發行公司如中影、華夏甚至組成上百人的監票部隊查訪電影院。
中國大片難超好萊塢
儘管中國憑藉人口龐大與經濟發展結果電影票房力追好萊塢,但有好萊塢有兩個優勢是中國電影無法企及的,一是好萊塢的海外票房,好萊塢電影的海外票房遠遠高於北美票房,中國電影票房雖高,但就像內需產業走不出去,最主要的問題在於中國電影與普世價值不符,花再多的錢在海外發行主旋律電影終究徒勞無功,即使喜劇也多是賣傻,與現今人性視角潮流有所不同。
二是好萊塢電影延伸的周邊商品與主題公園等甚至超過電影的收入,中國電影仍依賴電影本身的票房。可以說,中國電影目前依賴的仍是龐大的資金推動製作、發行與放映環節,而每個環節中都有潛規則運作。
范冰冰事件是中美貿易對峙下的一個縮影,稅是范冰冰事件裡的一個重要元素,漸漸處於窘境的中國,其地方政府開始為了稅傷腦筋,外加過去演藝明星超高酬勞的現象,在貧富不均的社會裡受到頗多議論,現今中國政府也開始發佈限薪令。
這對中國影視公司已產生了寒蟬效應,一旦資金出現問題,中國的大片時代就面臨嚴峻的考驗!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