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芋論》歷史教育的在地化、去威權化與國際化是不可逆的趨勢

圖片來源:中央社

教育部課審大會在 8 月 13 日討論十二年國教社會領綱的歷史課綱時,正式定調高中歷史課程以台灣、中國、世界等重點;中國史部分,從 1.5 冊縮減為 1 冊,並撇除中國天朝史觀,改為與東亞互動。這樣的改變,除了中國官方、台灣親中政黨與媒體、非歷史領域學者強烈抗議外,其實並未引發台灣社會的高度爭論。顯見,歷史教育在 20 年來的在地化、去權威化過程,已漸為國人所接受,儘管偶有逆流,但絕無回頭路。

台灣歷史教育在地化的第一步,遲至解嚴後 10 年,才於 1997 年推出國中版「認識台灣」教科書,首度將台灣歷史、地理獨立成冊,不再是中國史地的附屬品。但也引發傳統中國史學界、統派團體的不滿,大罵「認識台灣」搞台獨、去中國化、美化日本殖民統治、違憲。

國民中學認識臺灣(歷史篇)教科書封面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高中歷史教育的全面性改革,則在 2003 年才啟動。當時由清大歷史所教授張元擔任召集人,訂定所謂的「95 暫綱」,目的是作為九年一貫的銜接課程,預定在 2006 年到 2009 年間使用,再由「98 課綱」接手。

「95 暫綱」提出台灣史、1500 年以前中國史、世界史的三層架構,不只首度在高中課程將台灣史獨立成冊,還在「由近及遠」與「詳今略古」的原則下,大幅增加近現代史的篇幅。但這樣的改革,也遭遇前述的親中派、保守派的反彈與汙名化,仍擋不住「95 暫綱」如期在 2006 年上路。

不過國民黨的馬英九在 2008 年贏得總統大選,新任教育部長鄭瑞城立即宣布,原應於 2009 年實施的「98 課綱」,延至 2010 年實施,且要重新審定國文與歷史兩科的課綱。隨在統派學者王曉波強力主導下,於 2010 年重組歷史課綱小組。

原本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比例,無論是「95 暫綱」或「98 課綱」,都是「1:1:2」;王曉波撼動不了台灣史獨立成冊的基礎,只能透過壓縮世界史來加重中國史,將比重改為「1:2:1」或「1:1.5:1.5」,並在台灣史大量偷渡大中國史觀。

相關圖謀經台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揭露後,引發譁然。最後在台灣社會高度關注下,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比重僅改為「1:1.5:1.5」,也未將台灣史直接上溯至三國時期,通稱「101 課綱」。功敗垂成的王曉波事後撰文表示,這個課綱是妥協的結果,「站在個人的立場,雖不滿意但還能接受」。

然而,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卻在 2012 年 4 月,向教育部提出前行政院長郝柏村領銜的「民眾意見書」,直指課綱不夠親中;教育部長蔣偉寧趁勢找來王曉波、謝大寧、包宗和、朱雲鵬、陳昭瑛、董金裕、潘朝陽、吳連賞、黃麗生、李功勤等 10 位非台灣史學者,組成「檢核小組」,透過只能修改文字錯誤的「微調」,將台灣史課綱大修六成。為確保萬無一失,蔣偉寧還聘用張亞中出任歷史教科書審定委員;張亞中甚至在 2012 年籌組史記、克毅、北一等出版社,編寫符於中國立場的教科書。

種種倒行逆施的作為,在教育部於 2014 年強行通過微調課綱後,引爆台灣社會全面反彈,連高中生都站上抗爭第一線,最後在高中生林冠華自殺後急踩煞車。教育部趕緊於 2015 年 8 月成立諮詢小組,納入各領域的歷史學者與中學教師,全面檢討微調課綱;小組成員、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林滿紅就在 2015 年底坦言,教育部所謂 17 項爭議,有 12 項直接改回「101 課綱」,僅 1 項支持微調課綱論點。

2015 年反高中課綱微調運動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由於國民黨在隨後的 2016 年大選慘敗,首度喪失國會優勢,民進黨占多數的新國會立即撤銷微調課綱。新政府 2016 年 5 月 20 日就任後,也正式廢止微調課綱。馬政府原亟欲倉促通過的十二年國教課綱,則在重組教課程綱要審議委員會後,順延至 2019 年上路。

撇除中國天朝史觀,改為與東亞互動,探討不同時期和不同區域的關係變化,不再按年代或朝代順序的編年做法,而用專題進行;這不過就是回歸到「98 課綱」的改革脈絡,也是現代理解歷史的主流。因為中國數千年來的發展,就與周遭的東亞文化圈密不可分,大航海時代之後的近現代史更是如此;若光以朝代、帝王更替的觀點理解歷史,才是建立統治者專制史觀的歷史教育。

國內的親中勢力在完全執政時期,尚難以逆轉歷史教育的在地化、去權威化,現在想倚靠中國勢力繼續對台灣大下指導棋、恢復天朝史觀,除了能在特定統媒互相取暖外,再也無法獲得台灣社會的苟同。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