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情勢動盪,對以外銷為主的台灣相對不利,在各國祭出貿易保護措施的同時,除經由 WTO 爭端解決機制爭取權益,業者也期盼加入區域經濟體,與其他競爭國站在相同起跑點。
受限於國際處境,台灣與各國達成經貿相關合作協定並不多,面對各國築起貿易壁壘,除盡力透過雙邊管道協商,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爭端解決機制成為政府為台灣業者爭取權益的重要管道。
台灣在 WTO 會員中,自 1995 至 2016 上半年,累計遭反傾銷調查件數名列全球第三,目前在 WTO 以原告身分參與 6 案,其中有 3 件獲勝訴判決:歐盟 IT 產品案、加拿大焊接碳鋼管案及印尼特定鋼鐵產品案。
其中印尼案在去年 8 月 18 日獲勝訴,但印尼不服上訴,WTO 上訴機構日前發布判決結果,維持原判決,要求印尼取消或修正本案的課稅措施。
印尼從 2014 年起對特定鍍鋁鋅鋼鐵產品課稅,使台灣出口至印尼相關產品金額大幅衰退,但因調查過程資訊不透明、未提供諮商期等做法不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定,政府與相關公會透過 WTO 爭端解決機制,對印尼提出控訴。
印尼當局在 WTO 去年判決台灣勝訴後再上訴,WTO 在今年 8 月 15 日發布判決結果,維持一審小組判決,要求印尼取消或修正本案的課稅措施。
台灣鋼鐵工業同業公會對此表示樂見,但也指出,除 WTO 外,台灣幾乎未能加入區域經濟體,在面對反傾銷等貿易壁壘前,在關稅的「起跑點」上就已輸人一截。
以印尼案為例,公會表示,東協間的優惠關稅對台灣業者是沉重負擔,甚至出口競爭對手國也都在優惠關稅區內,「台灣業者真的很辛苦」。
美國今年初開始對鋼鋁課徵重稅,目前還停留在諮商階段,但歐盟等經濟體為避免鋼品大量傾銷,也開始採取防衛措施,面對在市場上處處「碰壁」,公會表示,除積極應訴、透過 WTO 爭端機制解決外,也希望政府加速爭取加入區域經濟體,或與各國簽訂雙邊經濟互惠協定,爭取優惠關稅,「別讓業者再被關稅壓得喘不過氣」。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