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三角貿易質變 低廉生產成本不再是主因

圖為江蘇南通一家晶片製造廠。圖片來源:中央社

主計總處今天發布國情統計通報,揭露台灣三角貿易已經出現質變,追求低廉的生產成本不再是最主要原因,反而是「配合客戶要求」占比突破 5 成,成為最關鍵因素。

三角貿易是指「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模式,主計總處官員說明,全球化時代來臨後,廠商開始尋找海外成本更低廉的生產基地,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三角貿易模式愈來愈盛行,甚至三角貿易逐漸變成一個概稱,因為更多企業已經走向多角貿易。

以蘋果供應鏈為例,美國向台灣下訂單,台灣公司則交由中國子公司生產製造,就是典型的國內接單、海外生產的例子。

主計總處國情統計通報引用經濟部統計指出,2017 年台灣外銷訂單金額為 4928 億美元,而整體外銷訂單的海外生產比率達 53.2%,顯見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模式相當普遍。

值得注意的是,經濟部調查業者國內接單、海外生產的原因,發現相較於 2012 年以「生產成本低廉」占了 6 成為主要原因,2017 年「生產成本低廉」占比退至 48.7%,改由「配合客戶要求」占比竄升至 51.2%,成為關鍵因素。

經濟部統計處處長林麗貞說明,部分原因是早期生產成本較低廉的國家、如中國,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勞力成本已經不再低廉;另一方面,客戶因應全球布局,會有除了勞力成本以外的考量。

林麗貞解釋,當客戶認為一地的消費市場相當成熟,或當地設立了不少銷售據點,可能就會想要在當地設廠、就近生產,以節省他地生產再運過來的運費。

林麗貞也說,現在有愈來愈多的新興產業,不一定走大量生產的模式,因此相較於生產成本低廉,有研發、技術強項可能成為更好的選擇。

整體而言,林麗貞認為,在全球化的時代,固然國內接單、海外生產的模式相當盛行,但隨著新興產業崛起、消費市場的變化,國內接單、海外生產背後的原因自然也會有所轉變。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