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表於李忠憲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早上起來看到當年來我家拜訪的學長在群組裡面指名要我回答的訊息「建中有 10% 出國唸書,為什麼去中國和香港,卻不去歐美?現在的年輕人有辦法在那樣的環境生活嗎?現在大學生我行我素,去了中國怎麼受的了!我都不敢去。」。本來想要直接在群組裡面回他,但這個問題相當複雜,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講清楚,於是又寫成了一篇文章。
點進去看新聞的連結,建中有 120 個同學出國,其中有 77 人到中國和香港,文中沒有提到香港的人是多少,但比以往爆増六倍,所以應該是到香港的比較多。裡面舉一個 72 级分同學的特例,把台大當成備案,新聞並把這個當成標題,或許是這一句話讓身為台大教授的學長看起來刺眼。其實從小看黨國媒體長大的我,看到這個標題隱約就覺得這是故意攻擊台大的一種手法,尤其在台大校長拔管插管的風波當中。
學長說他周圍的同學小孩子年紀都比較大,出國的情況不是從小就送美國、加拿大,不然就建中北一女畢業之後到歐美去唸書,為什麼要去中國或香港?
台灣因為長期在黨國的統治之下,對於出國留學有兩個歷史的痕跡,第一種是拿黨國的資源,不管是高官的小孩或是拿中山奬學金有特殊任務出國的抓耙子,在海外拿到博碩士學位,回來台灣經過甲等特考的洗白,直接聘任為十三職等的大官,想當年我高考二級及格初任官等是六職等,很多像我這樣的人可能一輩子都爬不到九職等,這樣的出國留學真是一種神奇的法寶。
另外一種因為在歐美日留學,了解整個台灣的人權和國家狀況,在相對安全的海外環境挺身而出,為台灣發聲並且支持台獨的海外留學生,可能參加遊行活動被第一種人拍照進了黑名單,有家歸不得連父母死了都沒有辦法回來奔喪。這種為台灣奮鬥的英雄氣魄,讓很多台灣的年輕人非常崇拜。當然出國留學還有中間的許多人,因為有這兩種歷史的遺跡,大家誤以為是出國留學只有正邪兩種精英份子,對於出國留學這件事情有太過神話般的想像,但是這種美好的想像其實非常深植在台灣人的心目當中。
看新聞裡面的數據,120 個人裡面還是有 43 個人不是到香港或中國,這個部分並沒有加以強調,也沒有更進一步的研究和背景資料的呈現,到歐美日的這 43 個人成績到底比較好還是比較不好?到香港或中國的這 77 個人,到底有多少父母本身就在中國,或是在中國已經有事業等待子女前去接班?沒有這些背景資料其實無法判斷到底前往香港或中國留學主要的原因是什麼?在群組裡面的朋友有人感謝建中這 10% 的人讓出名額,可以嘉惠更多中南部的學子。
出國留學對一般人而言,是件相當奢侈的夢想,但是對有資源的家庭來講,提供小孩出國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出國留學的學生有非常多種,在多元社會的台灣,用的手機是中華電信,出國比賽掛的是中華台北,坐的飛機是中華航空,說是中華其實是 China,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之下,有一定比例的人到中國或中國統治下的香港去唸書,撇開上面我講的那種對留學神話的想像,看起來相當正常。
如果不是父母的安排,而是出自本身的動機,出國留學除了吸取專業知識以外,有很重要一部分是想要親身體驗不同文化的衝擊。一個矮胖的黃種人在一群高大的白人當中,彼此互動侃侃而談,交流不同國家的文化,沒有什麼其他人生的經驗可以更加速自己的成長。個人覺得出國的年紀真的不要太早,否則還不明白自己是誰的情況之下,容易迷惘或迷失。另外,語言當然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挑戰,去香港或中國在唸書喔生活上,因為語言方便許多,方便通常代表的是難度較低。這件事情我有深深的體會,即使在唸了四、五年德文考上公費留學,要交表格給教育部決定最後留學國家的前一刻,我的腦海裡面還是有49%的聲音叫我選英語系的國家。
每個人的決定各不相同,尊重並祝福選擇香港或中國唸書的同學,語言雖然不成問題,外表看起來也是一樣的人,但體制和內在有很大的不同,在台灣習慣享受民主、自由和人權,高高在上評鑑大學老師的年輕人,到中國去要接受的應該是另外一種地獄般的挑戰,其實出國留學並沒有那麼神聖偉大,每個人的客觀環境也不相同,面臨的挑戰也各有差異,但是不管在哪裡,一定要學會思考,有廣泛的興趣和閱讀,了解事情的本質和不同的原因,尤其不要忘記自己是台灣人。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