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記者邱家琳報導)當京崑戲曲與日本能劇相遇,有如兩位老靈魂承載各自的美學風格與文化底蘊,激盪出新的藝術火花。國光劇團與橫濱能樂堂花費三年時間,結合舞踊、三味線與操偶等傳統藝能,攜手推出跨國界、跨文化的作品《繡襦夢》,6 月在日本展開世界首演後,9 月也將回到台灣演出。
《繡襦夢》由國光藝術總監王安祈與林家正共同編劇,以中國古典故事「鄭元和與李亞仙」為基礎改編,從一件「繡襦」帶出兩位角色的情感、對話與心境,並與能劇故事《松風》相呼應,串連起台灣與日本的文化交流。
國光藝術總監王安祈說明,能劇多描述「現世分離、怨靈回眸」,崑曲不講究情節的高潮迭起,而是強調「情緒深掘、心靈書寫」,彼此的核心概念正好能相互呼應。《繡襦夢》便翻轉傳統的大團圓結局,透過「夢幻能」的敘事方式與思想情感,讓男主角鄭元和在垂暮之年回顧一生。
王安祈也提到,旦角飾演的「繡襦」是鄭元和的愛侶李亞仙親手織成,因情感浸潤而有了生命,成為男主角回憶與想像的媒介。雖然兩位主角最後仍然分離,但心靈都得到些許安頓,對生命有更深一層的體悟,變成不一樣的自己。
《繡襦夢》的演出形式也分為三階段,讓台日觀眾深入了解崑曲、舞踊與三味線。首先為唐文華與溫宇航演出的傳統崑曲《繡襦記・打子》,接著是藤間惠都子與水木佑歌主演的傳統舞踊《汐汲》,最後是新編的《繡襦夢》,由溫宇航與劉珈后擔綱主演。
擔任戲劇顧問的台北藝術大學教授林于竝指出,崑曲與能劇各自擁有六百年的歷史與嚴謹的表演內涵,兩者合作是高難度的挑戰。雙方從題材到合作模式都經過長久的溝通,最終決定以崑劇的表演為基礎,在能劇的舞台空間下,拆解歌舞伎的音樂元素,創作一齣全新的舞台作品。
針對雙方的合作過程,《繡襦夢》導演王嘉明更巧妙比喻,林于竝是工程顧問,編劇王安祈與林家正完成設計草圖,導演像是結構設計,將圖像變得立體,音樂統籌柯智豪與常磐津文字兵衛是技術工程師,主演溫宇航和劉珈后是工頭與工班,服裝設計矢內原充志、髮妝設計張美芳與操偶石佩玉等進行室內裝潢,舞台設計高豪杰像藉由都市更新重建生活。
「跨國製作是很大的冒險,但國光劇團自成立以來,創新就像是身上的基因。」國光劇團張育華團長表示,跨國製作會歷經諸多考驗,不只要跨越語言問題,也要能展現各自的主體性與文化根本。他們的合作從劇本、音樂、服裝到排練等環節,都存在許多藝術理念的衝突與拉鋸,彼此付出誠意與耐心,以謙卑的態度來磨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