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飲食文化大不同,談到休閒食品,中國中國超市無不販售真空包裝的泡椒鳳爪、鴨脖、鴨翅。中國民眾偏好用「啃」來解饞,也讓西進的年輕一代台商在「新食代」中找到機會。
與正餐尋求飽足感不同,休閒食品主要功能在解饞。隨著消費升級,漸漸成為中國民眾三餐外的「第四餐」。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估計,休閒食品在未來將保持 20% 以上的複合增速,在 2020 年突破人民幣 2 兆元。
兩岸對休閒食品的品味不一,台灣食品業者歐庭佑觀察,相較台灣民眾嘴饞時會想吃糖果、餅乾,中國民眾偏愛「中式零食」;在地鐵站、高鐵上常可見到有人吃雞爪、鴨脖、鴨翅,「中國民眾就是喜歡啃的感覺」。
他查閱資料發現,因為中國在吃零食方面的西化速度較慢,直到 1980 年代改革開放後,糖果類的休閒食品才開始占領市場。至今,中國零食市場仍瀰漫濃濃「中國風」,滷鴨脖、雞腿、泡椒鳳爪等都被以真空方式包裝在市場出售。
中國民眾啃出「新食代」商機,造就來伊份、周黑鴨、百草味等相關休閒食品品牌崛起,不僅周黑鴨、來伊份分別在香港與上海上市;靠賣泡椒鳳爪年營收上看 10 億的有友食品,也被暱稱為「中國雞爪第一股」。
隨著冷鏈、物流、生產技術進步,中國休閒食品也開始轉往海鮮類發展,卻因為受到海鮮來源不穩定、食品加工技術門檻較高等影響,需要花費相對多的時間找到製造方案,這也讓來自台灣的歐庭佑從中看到機會。
歐庭佑在台灣開設汛品佳海鮮王股份有限公司,主營海鮮電商,他說,台灣人嘴刁、比較懂得吃海鮮,他在台灣市場累積的經驗值,在中國這波休閒食品的升級浪潮中成為優勢;來伊份、百草味等品牌都前來尋求合作,希望開發好吃的海鮮休閒食品。
目前歐庭佑已經幫這兩家合作企業分別推出一款中國市面上未曾見到的爆漿魚蛋。為了避免技術流失,他將核心配方的生產留在台灣,再結合上海、溫州等中國當地供應鏈,做出符合業者期望的產品。
歐庭佑表示,有別於早期赴陸的台灣食品業者,中國的投資環境不同以往,如果還要投身做品牌、供應鏈,人脈與銀彈上都無法和當地企業較量。但台灣人的研發、創新能力強,可以在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扮演角色。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