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縣池上鄉青農魏瑞廷加入食品「區塊鏈」系統,讓一粒米從栽種到餐桌的過程,完全看的到,並升級生產履歷,這也是率先導入「區塊鏈」的池上稻米。
36 歲的魏瑞廷 8 年前回到池上鄉幫父母種田,雖然池上米已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台灣歷經食安風暴,許多民眾很關心食安問題,他認為,這是創新農業的契機。
魏瑞廷說,許多食安問題源自生產過程與原料來源的不透明,而「區塊鏈」的特性是公開,且一旦寫上去就不能更改,對生產者來說,是一種建立信用很好的方式。
魏瑞廷說,就是看見「區塊鏈」公開且不能更改的特性,因此他嘗試與台灣區塊鏈新創公司奧丁丁合作,將自有品牌「池上禾穀坊」自產稻米導入食品「區塊鏈」,藉由科技活化傳統產業。
魏瑞廷表示,這幾年從大廠牌到小農自產自銷都下很多功夫並且努力記錄生產履歷,但消費者詢問時卻「空口無憑」;他這幾年南北奔波展售自家稻米也遇到相同的問題。
「我的米真的很好」,魏瑞廷說,自己認為生產的稻米非常優質,產銷履歷也都逐一填寫,但是無法向消費者證明自己的用心與對產品的要求。
於是他開始將栽種稻田紀錄逐一呈現在臉書上,讓消費者了解栽種過程,也可以和消費者互動,給予消費者正確的食農教育。
他的用心被台灣區塊鏈新創公司奧丁丁看見,創辦人王俊凱直接在社群網路上邀請他加入全世界最強的產地直送餐桌區塊鏈,魏瑞廷說,「區塊鏈」就是他的理念,於是同意加入。
魏瑞廷表示,「區塊鏈」技術運用在食品溯源系統,利用區塊鏈不可竄改的特性,記錄食品產銷的過程,「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且不能更改」。民眾消費前用手機掃描食品包裝上的條碼,便能知道準備吞進肚子裡的東西「用了哪些原料」以及「如何生產的」等資訊。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