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陳時中專文刊登大馬英文報 談台灣健保

圖片來源:中央社

馬來西亞英文報今天刊出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談台灣全民健康保險 20 多年發展的專文,協助大馬各界了解健保的成果與典範,並重申台灣有意願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

優勢財經日報(The Edge Financial Daily)2 日以「台灣的全民健保是全民納保的典範」(Taiwan’s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a model for universal coverage)為題,在第 21 版新聞特寫刊登這篇文章。

專文開頭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多年來呼籲會員國採取行動,在 2030 年以前達成全民納保的目標。人口 2300 萬的台灣,雖非世界衛生組織的會員,卻早在 1995 年就做到全民納保。

政府當年開辦全民健保,整併當時涵蓋約 50%的勞工保險、公教人員保險、農民健康保險三大職業醫療保險體系,擴展至全民納保的完整社會保險制度,全體國民從出生起,不分年齡、貧富或職業,人人均享有平等就醫的權利。

此外,在台灣工作或合法居留的外國人均受全民健保的保障,享有相同的醫療服務。

全民健保制度的經營採取單一保險人、政府的管理模式,健保實施後,中華民國國民平均壽命增加,2016 年女性平均壽命 83.4 歲,男性 76.8 歲,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主要國家相近。

但台灣醫療費用低於多數歐美先進國。例如 2016 年平均每人經常性醫療保健支出,台灣每人每年花費 1430 美元。台灣醫療保健支出在 2016 年僅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 6.3%,2017 年民眾滿意度則高達 85.8%,行政成本僅約占健保總支出的 1%。

回顧健保開辦 20 多年來,隨著經濟及社會環境轉變,健保制度也曾數度修正以求永續經營。像是支出由論件計酬改為總額支付制,從 2003 年開始,有效將每年醫療費用成長率由 12%降至 5%以下。保費收繳制度,則由依薪資計算保費,改為資本利得亦需繳納補充保險費,使全民健保財務不再入不敷出。

台灣的資訊管理系統已走上雲端,適度將就醫資訊回饋給醫院及民眾,並鼓勵各醫院即時將電腦斷層掃描(CT)及核磁共振(MRI)檢查的影像及報告上傳,以利後續就診查閱。此外,個人化的雲端服務「健康存摺」也提供民眾隨時查詢個人最近的就醫紀錄。

另外,為照顧弱勢族群之健康,政府對低收入戶、近貧戶、失業者提供保費補助,也對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推動醫療改善計畫、全民健保整合醫療服務(IDS)等,並提高原住民預防保健服務補助額度。

在全球化的今日,台灣很難單獨對抗各項醫療衛生的挑戰,惟有跨部門與跨國合作,妥適運用各種資源,才可建構一個全球衛生體系,實現世界衛生組織的全民健康的最終目標。

文章表示,如果能參加世界衛生大會,台灣可以分享豐富的全民健保經驗,也能分享醫療體系中可作為他國榜樣之處。

遺憾的是,由於政治干擾,2017 年第 70 屆世界衛生大會未邀請台灣以觀察員身分與會。文章說,台灣將專業、務實地爭取參與今年第 71 屆世界衛生大會的機會,與全球共同實現 WHO 零防疫缺口的願景。

文章最後表示,台灣籲請世界衛生組織及相關各方肯定台灣長期在促進全球人類健康方面的貢獻,承認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今年世界衛生大會的重要性,創造各方雙贏的局面。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