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台灣學生出國留學意願似有降低現象,為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有大學「把國際化搬進校園」,也有大學藉由研究或實習,增加學生國際交流經驗。
根據教育部留學簽證人數資料顯示,近 20 年來,台灣每年出國留學學生不超過 4 萬人。大學教師觀察,近年學生出國留學意願似有降低現象,各校因此推動交換學生、海外實習、研究合作等國際交流,盼拓展學生的國際觀,讓學生走向世界。
交通大學國際長徐文祥表示,不管是大學延攬教師或企業聘僱員工,國際經歷的確有加分,在國外待的時間越長越有優勢,而有國際交流經驗又比沒有的好,就算學生只是出國交換,也能增進外語能力、增廣見聞,甚至提升學習態度。為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徐文祥指出,交大分兩方面推動:大學部學生以交換學生為主,鼓勵學生到海外修課;研究生部分,則以研究合作帶動學生流動,如鼓勵研究中心和教師推動國際合作,讓台灣學生有機會出國,而境外生也能到台灣來。
徐文祥表示,需要博士生做研究,為產業培養人才,優秀學生出國唸書當然很好,但如果能留下好學生在台灣,又讓他們兼具出國經歷,就能「魚與熊掌同時兼得」。因此學校鼓勵教師和國際接觸,讓各領域建立更多研究合作,透過國際移動手段帶動學生的國際交流。
大同大學教務長林永仁表示,很多學生都知道出國有助於拓展國際觀,但留學要花太長時間,有些學生就傾向短期交流,因此學校也和姊妹校簽訂交換學生計畫,或是舉辦寒暑假的短期營隊,讓學生有機會走向國際,拓展視野。但林永仁坦言,即使學校積極推動國際交流,也不可能把所有學生送到國外,特別是經濟弱勢學生,忙於打工賺生活費甚至貼補家用,沒時間接觸國際化,就算學校提供補助,他們也不會把國際交流列為考慮選項。
為了無法出國的學生,林永仁表示,學校只好「把國際化搬進校園」,和姊妹校簽訂合作,把部分學生送出國,也把國外學生引進校園,讓台灣學生和國際學生一同上課,增進校園的國際化氛圍,讓學生拓展國際觀,進一步引發學生未來可能出國留學或交流的意願。
清華大學全球事務長嚴大任指出,為鼓勵學生國際交流,清大除了較長時間的雙聯學位,還有以學期為單位的短期交流,但雙聯學位要 2 校都互相承認學分,還要檢討課程地圖,門檻較高,因此會以研究生為主,大學部學生則以短期交流為主。
嚴大任認為,很多學生是卡在「錢」的問題而無法出國,因此學校除了鼓勵學術上國際交流,讓學生有機會走向國際,也慢慢將觸角伸往台商,提供學生海外實習機會,讓學生有更多面向的國際交流機會和學習經驗。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