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藍士博專欄》毋通袂記她/她們的故事 — 謹弔黃晴美女士

芋傳媒資料照片

[bs-quote quote=”黃晴美女士紀念座談會。數十年一瞬稍縱即逝,故人至親聚首千古追思。” style=”default” align=”center”][/bs-quote]

「台灣監獄島」—— 是詩人柯旗化對戰後國民黨統治下的台灣的比喻,事實上,歷經了 228 事件與後來清鄉、綏靖、白色恐怖,台灣人有耳無嘴、有口無舌,失去了思想、言論與行動的自由,籠罩在由暴力與秘密交織建構的「超穩定結構」當中。

沈浸於謊言與神話當中,需要的是覺悟與覺醒。戰後在各種因素下在海外留學/流亡的蕃薯子,意識到台灣島內國民政府敘事與國際情勢的悖反,慢慢拾回台灣人的身份與認同,終至付諸行動,孤注一擲。而發生於 1970 年的 424 刺蔣行動,可以說是海外台灣人社群在脫離監獄島、成為有機知識份子後組織、行動,從軟性的文化干擾終至發展至此的必然結果。

脫離產生抵抗,抵抗必須拼命。在那個年代想要挺身擾動,不只要拼命,更要賭上身家。一直以來,大歷史敘事中忽略女性角色的缺失無庸置疑,然而在424刺蔣的行動當中,黃晴美女士絕非附屬,而是積極地參與、協助,甚至在後續的救援行動中盡她作為台灣人的一份責任。

我常常在想,面對兩位最親密的家人——兄長與丈夫的抉擇,她其實是最可以自私但沒有的人,也是最可以任性拒絕卻義無反顧投身其中的人。然而在那個乍聞刺蔣想法的時刻、在皮包裡裝槍前往廣場飯店的當下、在往返於美國、瑞典、倫敦等地的探監過程中,或許她早有準備,也許只能默默承擔,甚至產生遲疑——畢竟,這作為犧牲的行動,與行動後的傷害與代價,終究由她與她的家人來承擔。

鄭自才先生在甫出版的回憶錄中提到:

…如果會想這麼多的話,就不可能會去做這件事了。

行動確實需要勇氣,需要實踐,但它更需要被記錄、流傳,成為民族世代傳頌的集體記憶。 島嶼從甦醒到重生的過程中,女性從來就不是配角,更不應該成為被忽略的譜系。不管是日本時代的蔡瑞月、葉陶、謝雪紅,或者是戰後投身民主政治與人權運動的許世賢、謝秀美、田孟淑、艾琳達、三宅清子等人。她們的付出與貢獻我們瞭解太少,認識太遲,只能從有限的材料中嘗試詮釋,尋找啟示,補齊自我與島嶼差一點失去的記憶拼圖。然後交代自己,永永遠遠,毋通袂記。

她與她們的故事。

全文選錄自[天涯‧人間‧晴美:黃晴美紀念文集]前衛出版

[taronews-styles book_title=”天涯‧人間‧晴美:黃晴美紀念文集” book_author=”廖宜恩, 陳豐惠” book_publisher=”前衛” book_publish_date=”2018/03/25″ book_cover=”https://cdn.taronews.tw/files/2018/03/getImage-1.jpeg” book_link=”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3079″ book_link_text=”博客來網路書店購書” ext_link_1=”https://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841783″ ext_link_text_1=”讀冊生活購書” style=”book”][/taronews-styles]

 

SaveSave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