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廠將陸續除役,原能會核研所計劃與台電等單位組成國家隊,透過自行研發的除役技術,搶食每年約新台幣 1500 億元的國際除役市場大餅,預計民國 127 年可望成行。
政府 2025 非核家園目標,期待提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至 20%,核電廠將陸續除役,而面對未來核一廠、核二廠、核三廠除役工作,將不會全部委託國外廠商,而是自行研發除役技術。
原能會核能研究所工程組副組長李振弘今天接受中央社訪問說,除役交給國外廠商來做,對方完成後就離開,關鍵技術不會留下來,自己研發除可解決除役工作,未來也可到國外參加電廠除役標案,進軍國際市場。
核研所資料顯示,全世界包括日本、德國、瑞典、美國等國家約有 449 部核電機組,其中 65%已經運轉超過 30 年,等於未來會有 300 多部機組有除役需求,背後商機無限,粗估每年至少有 1500 億元商機。
李振弘表示,計畫集合台電公司及國內工程顧問公司、學界力量,共同研發出從規劃到最終拆除的「一條龍」除役工作,目前在國際上還沒有廠商能提供一條龍的除役服務。
李振弘說,除役工作中,包括水下遙控切割技術,系統化學除污,整體拆解工程規劃、VR 虛擬實境模擬技術,除役機器人開發等,將配合今年開始除役的核一廠1號機,目標在之後8年的除役準備工作期間研發完成。
李振弘指出,核一廠 1 號機預計在 127 年完成拆除工作,到時除役技術經過實際驗證,比較成熟,就可以開始搶攻國際市場,且 127 年到 132 年這 5 年內剛好是國際核電廠除役高峰期,可以銜接,有利爭取國際除役工作訂單。目前台電公司有意成立能源技術公司,到時可透過這個單一公司,整合國內相關單位,承接國際除役工作。
核研所長馬殷邦說,當除役建立起紮實團隊後,不但能完成國內除役工作,還能組台灣隊爭取國際除役市場,對國家長遠發展絕對是好事,除役市場非常大且潛力十足,這是台灣的機會。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