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癲癇 27 年男接受機器輔助人手術 成功控制重回職場

圖片來源:中央社

37 歲陳先生在 10 歲被診斷罹患癲癇,跑遍全台各大醫院,嘗試各種療法,卻因病灶太深,無法找到正確位置,團隊不敢進行手術,直到接受機器人輔助手術,才成功控制癲癇重回職場。

據統計,全台約有 20 萬至 30 萬名癲癇患者,3 成屬於使用 2 種以上藥物仍難有效控制發作、或副作用明顯的頑固型癲癇;逾 6 成癲癇患者在學齡前首次發作,年紀小就發作的患者偏高比例為頑固型癲癇,無預警發作,對學習、成長造成嚴重影響。

病人家屬陳媽媽今天出席台北榮民總醫院記者會分享照護心得,她說,很感動醫療團隊不離不棄尋找最佳療法,辛苦讓兒子唸到大學畢業,每次換學校就要交代所有老師、同學,雖然兒子入學智力測驗屬於A段班,但因頻繁發病而跟不上進度,總是班上最後1名,畢業後求職不斷碰壁。

近年癲癇治療進步,陳先生接受立體定位腦波電極置入手術,在頭骨上鑽多個小洞放置 17 支深部電極,找到確切位置,經過7次高射頻熱凝損手術電燒病灶,成功改善不正常放電症狀。這種自費的精密手術也適用於脊椎病灶。

今天因為上班無法出席記者會的陳先生透過影片說:「因為有你們,今天我才能健康上班、交朋友。」

北榮神經醫學中心癲癇科主任尤香玉說,當初明知陳先生病灶在哪裡,但位置太深,傳統手術不只拿掉頭骨、挖掉所有異常區,可能失去視力,不敢手術,陳媽媽和團隊都沮喪,癲癇是一種會被歧視誤解的疾病,陳媽媽是正面、勇敢的母親,積極參加學校和職場,等到有效減少發作,就可恢復社會功能。

北榮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李政家說,陳先生病狀控制良好,從過去 1 天發作 10 次,現在 2、3 週才爾偶失神 1、2 秒。

李政家說明,因為機器人手術高精準治療,不用再冒著傳統開顱手術風險,腦部機器人手術協助醫生穿過腦部複雜的血管及功能區,擁有這樣的「武器」就好比是和上天在搶人。

李政家表示,在北榮接受機器輔助手術患者之中,7 成治癒、2 成獲得控制,其中 1 / 3 來自小兒科,最小患者是 3 歲,呼籲及早治療,入學前治療最好,不僅學習跟得上,也不會受到歧視,另一個介入治療時機點,是在工作前,完全控制就可有自信感, 得到正向回饋。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

where to buy viagra buy generic 100mg viagra online
buy amoxicillin online can you buy amoxicillin over the counter
buy ivermectin online buy ivermectin for humans
viagra before and after photos how long does viagra last
buy viagra online where can i buy viag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