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台灣基進專欄》從鴻海投資中國紫光 看「去台化」的可笑與無稽

圖片來源:翻攝自推特

本文作者為 Kirk Lim

本月 15 日美國商務部將中國 3D NAND 記憶體大廠長江存儲(YMTC)列入實體清單(Entity List),未來所有進口、轉口或買賣美國商品前,皆須獲美國商務部許可。翌日,16 日深夜,鴻海 隨即發布重大訊息,公告出清間接投資中國紫光集團的股份,處分後持股為 0%。不久前的 7 月,鴻海先斬後奏入主紫光鬧得沸沸揚揚,五個月後竟然劇情急轉直下草草收場。這一齣看似鬧劇的戲碼,在我看來,是美國圍堵中國半導體產業供應鏈堅壁清野的再確認,更反映近日常聽到美國企圖「去台化」的可笑與無稽。

延續之前專文《從美國晶片法案看台灣的戰略抉擇》、《鴻海入股紫光,誰的「國家隊」?》所述,美國現將半導體產業視為與國家安全緊密連結的戰略重要部位,因此必須確保供應穩定、合作夥伴值得信賴,並竭盡所能排除中國在關鍵零組件滲透其中。

《2022 年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 Science Act)是啟動半導體供應鏈在美國重組的第一步,屬於上游產業鏈的 EDA 程式、IP 設計、邏輯 IC 設計及半導體設備的是美國的強項,再邀請晶圓代工的龍頭台積電與三星赴美建立生產基地,後續有很大機率先進封裝也會跟進。目的是在無論在熱、冷戰,亦或天災地變,都能讓半導體供應鏈在美維持最基礎的運作產量,若有需要,也可提供盟友援助。

另一方面半導體是撐起中國夢,對外擴張時軍工及經濟的重要戰略物資,中國在面臨美國科技圍堵苦惱之時,靈光一閃,找來以供應鏈管理著名的鴻海集團,想藉助其經驗協助中國建構半導體供應鏈。除了可藉此達成晶片自給自足,擺脫美國的束縛,還可利用鴻海是設立於台灣的上市公司,不受任何規範的在台灣雇用科技人才派往中國,協助紫光發展;也可透過併購台灣的 IC 設計、半導體封測公司,將其技術轉移至中國。

等於鴻海可合法地擔任白手套,讓台灣長年累積的研發成果,辛苦培養出的半導體人才,產地直輸協助敵國發展 IC 產業與台灣競爭,製造精準打擊武器瞄準台灣。

這才是真正的「去台化」,更是台灣科技業長久以來的痛,從面板、LED 到記憶體,哪個不是台灣人被挖角,帶著我們的敵國手把手建立起來的。加上中國傾國之力補貼,回頭再低價與台灣廠商競爭,無論產業、人才台灣都呈現嚴重失血狀態,消耗殆盡。

所幸鴻海集團違背民主陣營的產業布局,在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最重要的關鍵點,就是美國畢竟是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消費大國。而鴻海的主要客戶包含 Apple、HP、Dell、Cisco 等美國公司,其中 Apple 為最大客戶,佔營收比重約 5 成。近年鴻海積極佈局電動車,將是未來能否擺脫低毛利率代工困境,在 2025 年達成 10% 毛利率目標的關鍵。所以鴻海在美收購電動車公司,在俄亥俄州設廠,都是為了貼近美國這個具有電動車龐大商機的市場。當紫光旗下的長江存儲遭受美國出口管制,痛失蘋果手機的大單,不免讓鴻海擔憂若繼續與中國半導體廠有深化的合作,恐將失去北美的重要客戶。

一提到郭台銘,必定會聯想到他的「商人性格」,在各種險峻的利益夾縫中,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市場風向的嗅覺非常敏銳。所以鴻海寧可冒著可能無法收到 53 億人民幣交割股款,還要遭受經濟部投審會的行政裁罰的雙重損失,也要退出這一筆生意。可見美中之間的半導體戰爭是真槍實彈,是長期且明確的脫鉤,並非一夕之間或政黨輪替有可能反轉的趨勢。

在此先做三個小結:

  1. 美國有在國內建立半導體供應鏈的決心;
  2. 美國需要信任的盟友協助建立半導體供應鏈;
  3. 美國是電子商品終端消費市場消費大國。

接下來談談,台積電去美國設廠是「去台化」嗎?
首先,先確認「與美國做生意」這件事是一件容易的事嗎?難,非常難。台美雙邊貿易協定(BTA)的預先談判就歷經二十多年,到今年才出現一點曙光。所以當台積電可以直接到美國境內,領補貼,從事「國安敏感度」極高的產業製造,就意味著對於台灣、台積電的信任。如果台積電去美國設廠就能抽乾台灣的半導體產業,那美國何不直接邀請紫光到美國蓋工廠?不是能更快更省錢的消滅對手?如果紫光願意去,美國敢收嗎?

第二,過去全球化時代,生產模式大多以生產成本考量的離岸生產;但當有一些人為的貿易障礙產生時,近岸生產就是個很好的規避方式。近年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大增,特別是美中兩隻大象的打架,讓國家與企業計算經濟利益時,都必須將政治風險納入內生變數。自然而然的,重要戰略產業近岸生產成為一種趨勢。台積電的重要大客戶:Apple、AMD、NVIDIA 等等都位在美國市場,想當然耳,在美國建立生產基地是一項必然的趨勢,讓風險降低,確保供應無虞。這是台灣公司與美國市場更緊密的結合,有利於建立更長期的信賴關係,維持訂單的穩定。明明是經濟活動更深入的合作,我怎麼看都看不出來,美國有何處想推開台灣。

第三,台灣在國際上需要盟友協助抵抗中國,而盟友在科技上有台灣需要幫忙的地方時,卻指著別人說「你是不是要拋棄我」,當這種坐享其成的伸手牌,當不要臉的巨嬰,盟友又有什麼義務要來幫助台灣?

另外建議執政黨不要將台積電 當作經濟政策、國防政策的萬靈丹,似乎只要台積電蓬勃發展,台灣的經濟面就沒有問題,國防有了「矽盾」就永保台灣不被侵略。半導體產業指是台灣諸多行業的一項,還是資本密集度高的類別,從業人員只是台灣就業人口的鳳毛麟角;而國防是依靠台灣國軍的軍事訓練、武器整備,最重要搭配民防和全民抵抗意志,才能展現綜效。當不斷膨脹台積電在台製造的威猛,一旦他受於政經時局影響必須往海外擴廠時,反而是在塑造謠言傳播的絕佳溫床。也不要用台積電目前赴美製造的製程並非最先進,生產佔比低,美國沒有完整供應鏈等語對付「去台化」謠言,因為趨勢就是這些比例會慢慢提高,先進封裝最終還是可能去美國,一旦成真,反而更坐實「去台化」的言論。

12 月 3 日「裡根國防論壇」(Reagan National Defense Forum)上,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的菲利普·戴維森上將(Adm. Phil Davidson)對面記者提問「為何美國要關心台灣?為何美國軍人要冒為台灣犧牲性命的潛在風險?」時說:「對戰場的重要性來說,這個地區或這個島嶼有地理和戰略重要性。它有對美國經濟來說是重要的經濟能力。它是一個興旺發展的民主政體。它關乎美國在這個地區的地位,它涉及的是我們支持盟友、夥伴和朋友的能力。有許多為什麼我們認為它是重要的原因。」此回應清楚透漏美國是否協防台灣是出自兩個原因:價值觀與地理戰略地位。對照台海發生過四次危機,其中 1958 年、1995~1996 年、2022 年,美國都有來協防台灣。是不是如某些人所說「台海發生衝突,美國會因為他們有台積電廠,所以會選擇放棄台灣」,答案不攻自破。

或許有人認為台灣在地緣政治衝突中的生存之道是「技術」,其實不然,「民主價值觀」才是加入「抗中產業鏈」的門票,且為先決條件。如果台灣單有半導體晶圓代工的卓越技術,但卻是中俄邪惡軸心的一員,那《2022 年晶片與科學法案》制裁的國家就包含台灣。總之,若不想在西方民主陣營中落隊,應要更加堅信我們現在有擁有的體制和生活方式,都是極負有時代意義的精神,用如此信念去對抗中國的壓迫,而不是反過來附和敵人散布的謠言,槍口指向盟友。

圖片來源:取自 台灣基進 臉書

原文出自台灣基進 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