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布農族邱曉徵種原民穀物「油芒」 竟是超級未來食物

一心想種植原住民傳統穀物的布農族青年邱曉徵,找到在部落消失半世紀的油芒,他後來才知道原來種下的,是中研院口中的「超級未來食物」。圖片來源:中央社

一心想種植原住民傳統穀物的布農族青年邱曉徵,找到在部落消失半世紀的油芒,他後來才知道原來種下的,竟是中研院口中的「超級未來食物」。

油芒是瀕臨絕跡的台灣特有植物,中研院8年前提出復育計畫已有小成,除了商品化能幫助原住民部落,也希望透過油芒抗旱耐鹽的特性,為世界上糧食缺乏的地區盡一分心力。圖片來源:中央社

 

在台東縣延平鄉武陵村山腳下,今天上午一群正在採收穀物的布農族婦女幾乎淹沒在雜草中。帶頭婦女說「這種東西很麻煩」,無法像稻子一樣用機器採收,因為成熟時間不一,所以只能手工挑熟的先收割。

穀物的主人邱曉徵在現場提醒婦女,左邊那塊田有3個鳥巢,留著最後收割,不要驚動鳥媽媽。他說,小鳥最喜吃這種穀物。

婦女嘀咕的「麻煩東西」、小鳥喜歡搶收的穀物,就是科學家口中,在極端氣候下的「超級未來食物-油芒」。

43 歲邱曉徵表示,幾年前他想找回原住民傳統穀物–油芒,但這植物在部落已消失半世紀。 2016 年底,他參加小米課程遇到研究幾 10 年原住民穀物的林志忠老師,林志忠剛好有收藏種子,並給他帶回部落種植。

邱曉徵說,當時只知道種植的是原住民傳統穀物,但不知道布農族是否有這穀物。等到抽穗後, 70 幾歲的老人家看到他田裡的植物直接用母語喊出「 Dill 」,驚訝地問「你們還會種 Dill 」。就這樣,誤打誤撞找到布農族的傳統穀物,他找日治時期文獻也確實如此。

一心想種植原住民傳統穀物的布農族青年邱曉徵,找到在部落消失半世紀的油芒,他後來才知道原來種下的,是中研院口中的「超級未來食物」。圖片來源:中央社

 

他表示,當時老人家看著油芒,感動地說這傳統穀物在布農族部落消失半世紀了。 1941 年發生內本鹿事件後,日本政府將住在內本鹿的布農族人強制遷移到海岸山脈鸞山部落,當時族人也帶著傳統穀物一起移居。剛遷移到鸞山部落時還有人種植,後來就消失,沒想到 50 幾年後又看到。

邱曉徵說,讓他更意外的是,中研院已投入數年研究發現,油芒將是在氣候變遷下的「超級未來食物」。他只是想找回原住民傳統穀物,沒想到這種穀物竟然會是在極端氣候下能抗旱取代稻米。

他表示,油芒收成 1 分地 1 年賣新台幣 7 萬元,他種 6 分地 1 年收成約 40 幾萬元,利潤不高,雖然很少人種,但不想拉高價錢,「既然是那麼好的作物,又是原住民老人家所留下來的」,精神上、文化上的意義遠大於利潤,因此希望讓更多人知道、讓更多人使用到。

油芒是瀕臨絕跡的台灣特有植物,中研院 8 年前提出復育計畫已有小成。除了商品化能幫助原住民部落,也希望透過油芒抗旱耐鹽的特性,為世界上糧食缺乏的地區盡一分心力。

中研院油芒研究的計畫主持人是中研院植微所博士邢禹依,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助理徐子富長年擔任研究助理,針對油芒復育、量產到商品化全程參與。

徐子富去年底接受「全球中央」雜誌訪問表示,最初找到油芒時,全台只剩 6 株,這種植物在國外都沒有,而且抗旱、耐鹽,加上營養豐富、全株都可使用,是非常有價值的植物。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