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李忠憲專欄》英語翻譯台語

趙怡翔。 圖片來源:中央社

小英男孩用英文翻譯台語的過年娛樂節目,突然在同溫層爆炸開來,上次的不在籍投票議題跟安全有關,這次的語言議題是文化的問題。

我一個大一時一句北京話都不會講,必須用國語日報來練習國語的南部人,對於這個事情頗有感觸。

語言本來就是極其敏感的政治問題。

當年在德國,學校裡面一律規定一定要用德文上課,不可以用英文,外國學生也一定要通過學校的德文考試,有了基本的語文能力,才可以真正註冊入學。電影和電視節目,英文發音都規定在某一些比率之下,看著德文版的辛普森家庭,感覺一種複雜的文化交錯。

政治上很難區分說話和行動,因為說話意味著行動。講英文是否比較高級?能夠使用流利的英文是否代表聰明有學問?這在一般台灣的社會是肯定的,所以才有這麼多英文補習班的原因。

講英文的時候,雖然不見得了解其中的含意,絕大多數人都知道那個是英文。至於講德文因為大部分都聽不懂,所以跟講非洲土話在台灣的社會也沒什麼兩樣。

台語在歷史上曾經受到刻意的壓迫與貶低,拿這種東西來做政治的操作是相當的危險,尤其幽默與嘲笑很難拿捏,很少人能夠掌握到剛剛好諷刺的尺度。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做「成功的諷刺」,很少人按讚,但這篇文章其實相當的有用。

成功的諷刺作品是在尊重受害者的痛苦之下,嘲笑加害者或揭開加害者的神秘面紗。失敗的諷刺作品使用某些恐怖的想像,觀眾只會對諷刺者的冷漠感到恐懼,而諷刺重點的加害者卻不在焦點之中。成功的諷刺所呈現殘酷的描述才是可以被接受的娛樂。

Kurt Tucholsky  說:諷刺作家是一個冒犯別人的理想主義者:他希望世界變得美好,世界正在變得糟糕,而他在與邪惡搏鬥。諷刺主要是反對某件事,針對一個被認為有缺陷的事項,以及形式上令人難以置信的現實,不管人,機構和態度。

看了那個節目之後只要問一個問題,觀眾會不會認為英文更高尚,台語更低下?講英語的人好棒棒?

這是不是一個聰明的政治操作?讓看的人自己去判斷?

趙怡翔。
圖片來源:中央社

原文出自李忠憲臉書,芋傳媒經授權轉載。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