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心理諮商是否納健保體系?心理師、醫師這樣看

圖片來源:Pixabay / 作者:JacksonDavid

屏東超商女店員遭挖眼案讓心理健康再次引發關注,依規定,健保僅給付心理治療,但因資源少、需等上數月,若非治療疾病的心理諮商則須自費,近期有民眾提議納入健保,醫界看法兩極。

屏東縣日前發生挖眼案,一名超商女店員勸男子戴口罩卻遭對方痛毆,男子甚至徒手挖女店員眼睛,震驚社會,也讓台灣民眾心理衛生問題再次浮出檯面。

今年 5 月有網友在行政院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議,希望將心理諮商及心理治療納入健保,獲 5000 名以上網友附議,健保署經多次會議,今天上午召開第 101 次協作會議,邀集精神醫學、臨床心理、諮商心理師等相關單位共商解方。

此案提案人吳小姐表示,她的媽媽多年前因疑似囤積症到身心科求診,雖然有吃藥控制,但改善並不明顯,希望尋求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卻沒有健保給付,不解為何健保給付時有時無;另一名附議人劉先生指出,他在 10 多年前診斷為憂鬱症,歷經 10 幾名心理師,才找到契合的心理師,但價格不菲。

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表示,目前健保給付心理治療相關項目,除了精神科醫師,其餘主要由臨床心理師執行,但台灣臨床心理師僅約 1800 人,有需求的民眾得等上 3 到 6 個月才能接受治療。

李玉嬋說,反觀同樣有資格執行心理治療的諮商心理師,全台有近 3200 人,但卻被排除在健保之外,只能自費服務,影響民眾選擇意願。

根據衛福部統計,截至去年,全台臨床心理師共有 1662 人,多達 1233 人執登在醫院服務;而諮商心理師共有 2718 人,但僅 344 人執登在醫院服務。

台灣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徐西森指出,心理問題不只是個人問題,而是家庭、社會問題,呼籲將諮商心理師納入健保體系,透過心理健康預防精神疾病發生;另外,他也認為,健保給付過低已影響精神科醫生開立醫囑意願,同樣對心理疾病治療帶來影響。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代表蔡曉雯指出,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師及諮商心理師都可以做心理諮商及治療,但心理諮商及治療僅因治療對象、工作場域、治療目標等因素而選用不同名詞,但實際上兩者使用相同治療理論,無法完全被區分。

不過,台灣精神醫學會代表、開業精神科醫師郭錫卿卻持反對立場,他說,心理問題、心理疾病、重大精神病是 3 件不同的事,心理疾病及重大精神病已屬於「疾病」,兩者可能同時存在,且精神病是由腦部神經傳導物質變化導致的生理疾病,可以透過藥物搭配心理治療來控制疾病,目前已有健保給付。

郭錫卿說,而心理健康問題就像是高血壓前期,還沒惡化成疾病,可能當天和上司、妻子吵架心情不好或是有適應、人際相關的問題,都算是心理健康問題的一環,但由於還沒進展到疾病,依法規定不屬於健保給付的範圍,建議應維持現況。

實際上,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 2014 年起在全國設置社區心理諮商服務,提供免費或優惠的心理諮商,截至今年 6 月全國已有 385 處據點。

然而,臨床心理師公會委員林姿吟提到,很多心理師到現場值班時,整個時段都沒有民眾前來諮詢,顯示許多民眾根本不知道政府提供這項免費資源,這些都是可以分擔健保支出的福利,呼籲應加強宣導與轉介。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

where to buy viagra buy generic 100mg viagra online
buy amoxicillin online can you buy amoxicillin over the counter
buy ivermectin online buy ivermectin for humans
viagra before and after photos how long does viagra last
buy viagra online where can i buy viag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