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蔣經國的台灣時代》專訪作者林孝庭 重新思考戰後台灣

圖片來源:中央社
加州史丹佛大學去年對外公開蔣經國私人日記不多久,即因疫情關閉。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林孝庭期望美國社會解封後,會有更多人前來親眼閱讀,寫出不同觀點的著作。圖片來源:中央社

 

故總統蔣經國的日記去年初解密公開,學者林孝庭接受中央社專訪談到以此珍貴史料重述一段影響台灣深遠的近代史,希望關心台灣過去、思考現今及未來出路的人從中得到啟發。

4 月 27 日是蔣經國冥誕日,「蔣經國的台灣時代」專書恰巧這天在台出版。該書作者林孝庭在訪談中表示,「這不只是一本領導人的傳記,也是中華民國在台灣某種縮影的紀錄」。

蔣經國是中華民國第 6、7 任總統,人稱「小蔣」,以區別他的父親蔣介石。

「讀者或許可以不認識那些已消失在舞台上的政治人物,但不能不了解台灣如何走到現在」。林孝庭細述中華民國曾經活躍於國際舞台,卻從聯合國安理會五強變成當今國際的孤兒, 1970 年代在台主政的蔣經國歷次面對失去盟邦,悲憤與壓力交織的歷程,以及白色恐怖、經濟起飛,到 1980 年代本土化和民主化的蛻變,那段歷史繼續影響著此刻的台灣。

林孝庭畢業於台大政治系、政大外交研究所,英國牛津大學東方學部博士。他因緣際會到美國史丹佛大學服務,於 2007 年獲聘為胡佛研究所研究員,投入近代中華民國歷史的研究領域, 2010 年起出任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

因胡佛的工作之故,林孝庭是最早接觸蔣經國私人日記的學者之一,這份日記於 2020 年 2 月正式對外公開後,他得以完成全書的「最後一塊拼圖」。不過,「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一書並非只聚焦在小蔣日記。

抱持著「客觀的歷史研究要建立在多種檔案資料來源的基礎之上」,自 2015 年起,林孝庭有系統地在美、英、日、台等地蒐集、閱讀與消化與蔣經國相關的中、外文史料。

他說,「有時一整個夏天泡在某個檔案館,找出來的東西只有一兩則有幫助」,靠著對史學研究的熱情和使命在 6 年間構思、研究並完成書寫。

相較於前一本探討中華民國如何在台灣落地生根、引起迴響的著作「意外的國度」,先是以英文寫成、再由他人轉譯為中文,而這本「蔣經國的台灣時代」 30 多萬字,林孝庭直接以中文寫作,有其意義。

他告訴記者:「隨著全球各角落愈來愈多新檔案新史料的解密公開,有關戰後中華民國在台灣這段歷史的重新思考與詮釋,不但成為一種可能,更屬必要。」

關於蔣經國在台灣的時代,在記憶上, 1971 年出生於台北的林孝庭說,高一時參加國慶日遊行,在總統府廣場前曾經近距離看過執政最後一年的蔣經國坐在輪椅上、向群眾揮手;而短短 3 個月後的 1988 年一月,蔣經國離世,當時種種,林孝庭記憶猶深。

在學術上,林孝庭身為歷史知識的生產者,他小心求證、多方比對,以求得公允的論述。

書中第二章提到一位與蔣經國交好、有私人情誼的美國中央情報局( CIA )駐台人員「藍日會」,為了找出這個特殊中文譯名的英文原名,林孝庭從不同管道,包括 CIA 圖書館和台灣外交部 1950 年代的外國駐華人員通訊錄等,依然無法在新書出版前尋知,對林孝庭來說是憾事一樁,也凸顯歷史研究可能遇到的困難。

儘管蔣經國日記中許多內容不脫外界對過去歷史的理解,林孝庭從中仍有新發現。

像是 50 年代的白色恐怖,「蔣經國對於當時不少台籍青年涉入匪諜案,在日記裡曾表達其私人的同情,但未因此而讓政府停下肅清匪諜的腳步,顯見其心中的矛盾與糾結」;另外,負有督導情治工作全責的蔣經國,對於當時情治部門內部的嚴重缺失,「他嚴厲批評,改革卻不容易」。

世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總難一致,林孝庭從客觀、持平的角度認為,白色恐怖時期蔣經國督導情治工作所應擔負起的歷史責任問題,勢難迴避。另一方面,人們不能忘記蔣經國主政下對台灣其他面向的貢獻。他以書中呈現的故事和觀點,引導「讀者自己思考、評論」。

蔣經國日記正式開放沒多久,即因 2019 冠狀病毒疾病疫情,阻撓許多學者專家赴史丹佛大學親眼閱讀。隨著美國社會逐漸解封,林孝庭期望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人以這份珍貴史料寫出不同觀點的著作,豐富歷史的角度。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