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公視主題之夜 探討聾人世界手語或口語溝通抉擇

圖片來源:中央社
公共論壇節目「公視主題之夜SHOW」23日將播出紀錄片「明晴學園的寂樂青春」,映後論壇並與日本「明晴學園」師生越洋連線共同討論。圖片來源:中央社

 

公視主題之夜 SHOW 本週播出以日本聾人學校為題材的紀錄片「明晴學園的寂樂青春」,並探討聾人文化的自我歸屬與手語、口語間的抉擇問題,也是節目首次嘗試以手語進行映後討論。

「明晴學園的寂樂青春」闡述日本東京聾人學校「明晴學園」不走傳統啟聰學校以口語和讀唇為主進行學習,而是透過全手語做教學。映後論壇以「你比較想學手語還是英語?」為題,邀請公視手語新聞主播王曉書、聽障 YouTuber 林旻臻( Anne ),與8位聽損、聽人公民參與,並越洋連線「明晴學園」師生。

明晴學園老師 Kosuke Ono 表示,日本一般學校或其他聾學校會規劃使用電子耳或助聽器等輔具,加上發音訓練,希望讓聽障生融入聽人社會,因此偏向口語教學為主、手語併用;然而明晴學園以「聾人為本」來思考,將手語視為母語,「塑造一個完全手語溝通,完善的自我認同環境,將有助學生們正面思考與社會適應,這便是我們的責任。」

討論到關於「聾人」、「聽障」、「聽損」這3個名詞的自我認同問題,身為資深聽力師的婦聯聽覺健康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管美玲說明,世界衛生組織是用更寬廣的全人角度來看,若因為聽力損失造成語言學習、心理或社會適應上等問題而產生障礙,才叫作聽障,「如果跟社會融合良好,沒有因聽力問題造成生活上的困難,那就沒有聽覺障礙,僅是聽力損失而已」。

至於要讓聽損孩子選擇學習口語或手語?管美玲建議,不能只看社會主流來選擇溝通語言,必須針對各個孩子去評估,「用什麼方式能夠達到最好的學習與溝通效果,才是最主要依據。」王曉書則肯定手語利用視覺捕捉重要線索和即時反應的優點,並期待無聲和有聲世界的分界線不再絕對,「這兩個世界其實是可以互相融合的,只要大家願意參與」。

「公視主題之夜 SHOW –明晴學園的寂樂青春」, 23 日晚上 10 時在公視首播。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