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天橋上的魔術師》楊雅喆5年譜台劇新歷史

圖片來源:中央社

魔幻寫實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劇中重現了 90 年代拆除的中華商場,總預算超過新台幣2億元,打破台劇製作規格。導演楊雅喆說,自己不知輕重,但想替台灣影視產業拋磚引玉。

改編自作家吳明益同名小說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劇中角色面臨是否有勇氣面對真實,劇組也面臨是否有勇氣挑戰台灣影視極限。「天橋」的製作費高達一般台劇4倍,狠砸 8000 萬元在汐止郊區一處2公頃空地上,以一年時間還原中華商場近 50 間的店面與住家,造就了台劇史上最大的片場。

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導演楊雅喆認為,雖然不論劇裡或現實,中華商場最終都不免拆除,但劇中討論的「消失」不是負面詞彙,反而是證明它真實存在過,因為「它不見了,你會開始想念它,就證明你愛過它」。圖片來源:中央社

 

以 80 年代的台北西門町中華商場為背景,「天橋」講述9個孩子在面臨人生困惑時,相遇了一名既像流浪漢、有時又像死神的神秘魔術師。魔術師就像面鏡子般,讓孩子們看到了心中的缺陷、慾望與夢想。

身兼「天橋」導演及編劇的楊雅喆認為,看見真實自己的瞬間就像魔幻時刻,「有勇氣去改變、實踐生命」,這份勇氣感動了自己,也希望讓觀眾能夠從劇中體驗。

楊雅喆直言,「天橋」是他操作過最龐大的案子,一頭栽下去就是5年,當初真的不知輕重。「只知道自己喜不喜歡、有沒有興趣,若沒能力獨自做好,就找更有能力的一起做。」結果團隊裡滿滿的金馬獎常客,包括美術指導王誌成、攝影陳克勤、造型設計王佳惠,並由杜篤之負責音效。

楊雅喆表示,挑選各組領頭人的關鍵就是得「活過 80 年代」,因為劇組成員年齡有 20 多歲者、也有非台北人,中華商場與 80 年代對他們太過遙遠。楊雅喆與王誌成、王佳惠及製片劉蔚然,意外變成「天橋」大四喜,像講故事的耆老,藉回憶建立劇組對中華商場的想像。

特別的是,楊雅喆在開拍前製作了 10 分鐘短片,以台灣 80 年代舊照片搭配劉蔚然旁白,講的是中華商場的前世今身,所有進劇組的人,不論是美術組或製片組都得先看完。「這樣大家對主題有情感黏著度,對建築物也有基本了解,如果太陽照射方向打燈打錯,也會有人發覺。」

楊雅喆分享,有人參與「天橋」劇組拍攝後,開啟與父母的對話,好奇他們曾經歷過的年輕歲月。「做那部短片看起來是很小的動作,卻很有效,這是一個好劇組的模式,能讓將來也想做懷舊、復古劇、甚至是虛構時代劇的同業參考。」

「留下經驗」是製作「天橋」時的重要考量,楊雅喆說,中華商場為什麼要搭實景拍?因為劇組也曾試過微縮模型,但卻發現更花錢,「只能拍遠景,近景拍攝時還是得再搭景。」他苦笑著表示,因為台灣影像構成經驗缺乏,劇組得實際操作才知可不可行。「這次做『天橋』就當作是拋磚引玉,讓業界能以我們為預算參考,不會多走冤枉路。」

另一方面,「天橋」也與「寄生上流」導演奉俊昊御用的南韓特效團隊合作,互相交流學習。「大家都喊想讓台灣影視工業追上韓國,但卻乏不只是錢,而是經驗。」楊雅喆認為,要讓產業能銷售到海外,不能只是喊口號,或短暫挹注 2、3 年就行,這段磨兵備戰的歷程, 10 年可能也只能看到一點成績。「台積電股票今天會漲成這樣,也是累積了 40 年,大家要把眼光放遠。」

雖然不論劇裡或現實,中華商場最終都不免拆除,但楊雅喆卻認為,消失不是負面詞彙、反而是證明它真實存在過,這也是全劇的核心。若中華商場仍矗立在西門町,就只是間又舊又破的樓房。

楊雅喆說:「它不見了,你會開始想念它,就證明你愛過它。被愛的東西就真的存在;不愛的,始終沒有存在過。」

「天橋上的魔術師」將於 2 月 20 日播映。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