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大潭藻礁生態研究躍國際 環團:證據支持須保留

圖片來源:中央社

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今天表示,根據學者所進行魚類物種調查、海下聲景與沉積物中魚類耳石組成等跨域整合研究,今年發表成果於國際期刊,是支持大潭藻礁必須保留的科學證據。

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今天舉辦「開發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嚴重威脅大潭藻礁魚類多樣性 研究登上國際學術期刊」記者會。

由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環境與生態研究中心副教授溫國彰、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林子皓、林千翔所組成研究團隊,透過現地魚類物種調查、海下聲景與沉積物中魚類耳石組成等跨域整合研究,研究成果今年登上「海洋與淡水域水生生態系保育」( Aquatic Conservation : 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 )國際學術期刊。

溫國彰表示,調查結果顯示,大潭 G2 和永安皆為物種多樣性最高處;另外比對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幸助 2013 年調查,發現本次採樣到的潮池魚種不論是數量或是種類都大幅度下降,也推論這幾年來沿岸開發已經降低大潭藻礁魚類群聚。

林子皓表示,透過水下聲音錄音呈現藻礁特殊生態環境,主要是與當地無脊椎動物,如槍蝦等,顯示藻礁生態系可以提供掠食性魚類豐富食餌;但低頻水下噪音能夠傳遞很長距離,就算是施工地點以外藻礁皆有可能被影響。

林千翔則針對魚類耳石進行分析與鑑定,耳石是魚類耳朵裡固結成塊的結晶,能幫助魚類接收聲音和保持平衡,在魚死後會沒入沉積物中;這次在大潭藻礁的海底泥沙裡發現的 100 顆魚類耳石,是耳石在此種沉積環境的首次記錄。

林千翔補充,這也是學界首次將耳石應用於藻礁魚類生態學上,調查結果也呼應溫國彰說法,在大潭 G2 有最多的耳石,代表此區魚類群聚結構可能最為多樣。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暨環境與生態研究中心教授劉少倫表示,本次研究證明大潭藻礁是桃園沿海漁業資源非常重要生態棲地,甚至是澎湖至東北角間魚類中繼站;團隊也有訪問當地漁民,同樣表示現在漁獲的確較往年減少。

劉少倫強調,三接工程預計會建3公里乘4公里長堤坊,但反而會增加海浪侵蝕及泥沙淤積範圍,計算可能影響整個沿海9公里範圍,若真的三接完工,可以想像的是台灣藻礁生態系「全面瓦解」。

(新聞資料來源 : 中央社)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