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黃宗玄專欄》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境遇:從托爾斯泰到呂赫若的呢喃低語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西元 1812 年,是拿破崙攻陷俄羅斯的關鍵年。拿破崙引來的巨大災變,除了在文化、思想上影響深遠,也一併觸發了音樂家、藝術家、文學家等的創作養分與生命反思。在音樂上,柴科夫斯基的 《1812序曲》,生動地描摹法軍攻入俄國,卻遇上了冰風暴的嚴寒氣候考驗。佯裝敗逃的俄國軍隊,最後齊力大反攻,以震天的砲響聲,諭示斯拉夫民族獲得最終的勝利,為大時代留下輝煌的一頁!

不過,有別於柴科夫斯基以史詩級般的壯闊樂章來處理俄國的歷史記憶。托爾斯泰則是更加著墨在同我們一樣的小人物視角,去刻劃著大時代下的生命境遇。在托爾斯泰的眼中,生命極為單純,它不為所謂革命、社會問題、民族爭端或政治風潮所左右,而是諸如:健康、疾病、工作、休閒、愛與恨、苦痛與歡樂匯集而成的水流。這水流或許會因外在劇變而引起波瀾,不過終究會恢復平靜。

托爾斯泰的作品與其說是述寫時代不如說是在時代中找尋人類面臨各式處境下所該有的態度俄國文學家的視野總是如此地宏觀卻又不偏不倚地穿透人心的層層面紗之下從人性裡取得更高標準的答案簡言之,托爾斯泰正是透過書寫,不斷地在對自己提問、對讀者提問、對世界提問,在一次又一次地辯證中,尋獲生命的依歸。這些摸索,彷彿托爾斯泰將其畢生追尋,公諸於世。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戰爭與和平》是托爾斯泰最著名的一部鉅作。由第一卷到結尾,橫跨自西元 1805 年到 1820 年,主要以 1812 年拿破崙侵俄的戰爭為中心,敘述三個俄羅斯貴族家族,在戰爭與和平的年代裡,經歷生活中無數的苦痛後,終於體驗出人生真諦的故事在經歷歐洲歷史最動盪的時期,讀者似乎也隨著主角的命運軌跡,望見 19 世記初期俄國社會與政治變遷的形形色色與無以倫比。

在《戰爭與和平》的故事中,描述期望藉由參與戰鬥,而離開妻兒,盼為自己帶來輝煌與榮耀的安德烈。最終卻在經歷瀕死的體驗後,明白自己的天真。經幸運撿回一命後,又受到年輕女孩娜塔莎的吸引而引發的一連串造化弄人。尤其,安德烈在面臨妻子難產離世,原想努力經營領地,但當戰爭再次爆發後,他重新投身戰鬥,終至死亡。這是部在時代、婚姻、愛情、謊言和背叛交織的流中掙扎、奮戰,以習得悔恨、寬恕、憐憫及愛的生命歷程,在呢喃低語中遠颺。

對於大時代中的書寫,托爾斯泰用明顯的對比,以具體、寫實、不抽象、不誇張的方式呈現,如《戰爭與和平》就是最強烈的對照。回顧呂赫若的作品,恰巧與托爾斯泰,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除了兩者皆出生於貴族和地主階級的有產家庭,筆鋒中卻道盡農民和工人的悲慘及無奈命運。並且,他使讀者自己由可見處深入不可見處,從外表軀體探及精神內在,這正是寫實主義的靈魂與動人之處!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呂赫若(1914 年 8 月 25 日-1951年失蹤),是活躍於日治時期到戰後初期的小說家。自小接受新式教育與新式思想,並在15歲時考上台中師範學校。其後一直擔任學校訓導的工作。1935 開始寫作,發表第一篇日文小說牛車而成為文壇矚目對象,被譽為「文學天才」。其時,身處台灣的作家,面臨跨越日本帝國與中華民國統治兩個時代的迥異文化下,欲求另一個新的理想社會的出現。因此,呂赫若在 228 件後,創辦光明報,希冀揭露底層聲音撞擊。

左派的馬克斯思想,同是托爾斯泰和呂赫若的共同信念,來自於對受壓迫者的同情及欲推動社會變革的知識份子使命。不過,托爾斯泰更加著墨在對於「善」和「真理」的探究,獨特的托爾斯泰精神,使得其筆下的人物,縱使在時代裡浮沉,最終仍將歸於澄淨。呂赫若則不然,作為殖民地下的寫作者,在首部小說牛車》裡頭就點出日治時代下勞動者遭逢的巨大衝擊,以悲劇結局告終。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呂赫若的作品中對女性的重視,是以往所少見的小說裡頭的女性有在《冬夜》中因日治時期的戰爭使得當時家庭被拆散,而淪落酒館的主角彩鳳在《牛車》下為求一家生計不得不出賣身體的妻子面臨二次大戰期間,貧困、失侍、逃亡、失婚,淪落於酒館之中的哀戚,寫出當時人民的貧苦與現實社會中所承受的痛。這是最陰暗的時刻,也是呂赫若睜大眼盯著統治者的無情壓迫。

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境遇,在托爾斯泰百轉千迴的呢喃之中,反思著戰爭對生命與人生旅途下的層層抉擇及影響。在錯誤和懺悔之中,托爾斯泰不斷地在尋求人性更超然的真實樣貌!相似地,在經歷大戰的殘酷清洗之下,呂赫若用細膩又鋒利的筆調,為無產階級的人們代言,於低語啜泣的淒涼處境裡頭,控訴日本帝國主義,與中華民國政府,並在深具人道關懷的色彩中,帶領我們遙望新世界。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