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國產變黨產、公會堂變加油站 凌宗魁嘆:美學遭受破壞

文史工作者凌宗魁。 芋傳媒記者簡翊展攝

(芋傳媒記者簡翊展報導)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將邁三週年,於 24 日起舉行《被共享的經濟:不當黨產在台灣快閃特展》,今(25)日下午舉行「檔案說故事,讓真相重回你眼前」座談會,邀請到文史工作者凌宗魁、黨產會兼任委員李福鐘和台灣史研究者曾令毅一同分享一些重要的文獻與照片,讓大家了解這些國產如何一點一滴成為黨產。

國史館館長陳儀深擔任講座的主持人。
芋傳媒記者簡翊展攝

此場座談會由國史館長陳儀深擔任主持人,陳儀深開場時提到,有些人認為三年來轉型正義成果不佳,但那是因為台灣是走曲折的改革道路,不是革命後的清算,許多案件都要走司法途徑,然而法官也是人,回到家裡可能是看中天新聞或中國時報不一定,所以這條路上的拉扯是相當不容易!

現在的帝寶過去是日本台灣放送協會的土地,文史工作者凌宗魁透露,帝寶能夠蓋這麼高是因為容積獎勵,因為它有一千多個機車停車格,所以能夠蓋那麼高,「但真的滿奇怪的,帝寶的人應該不太騎車!」

凌宗魁也帶來許多日本時代以及戰後的日本建築照片,其中包括許多日本人在台灣經營的戲院,凌宗魁提到,現在星聚點西門店的所在位置,日本時代是大世界影院,戰後則被國民黨接收,用來播放愛國電影。

日本時代的大世界影院(位於今日的成都路、星聚點西門店)。
芋傳媒記者簡翊展翻攝

著名的美齡樓是粉紅色建築,凌宗魁說,因為蔣宋美齡喜歡粉紅色,在重慶故居房內也充滿粉紅色的設計;凌宗魁也秀出許多反年改團體路過美齡樓的照片,許多反年改團體都向婦聯會獻上鼓勵,甚至還在外圍掛上祝福的卡片,凌宗魁笑稱,「我們有我們的同溫層 他們也有他們的同溫層」

而許多縣市日本時代的的公會堂,在戰後被轉作中山堂,建築外觀也被改變,凌宗魁直言,「這對於台灣美學教育是很大的傷害!」有些公會堂最後甚至改建成透天厝,甚至拆掉後蓋了加油站,亦有改建為國民黨的民眾服務處。

台灣史研究者曾令毅(左)、文史工作者凌宗魁(右)。
芋傳媒記者簡翊展攝

台灣史研究者曾令毅則提到,在 2010 年高雄縣市黨部合併時,有許多資料與書籍流到書攤,自己就選購了幾本自己看標題覺得有興趣的書,後來就在書中翻出國民黨遞呈給婦聯會,希望婦聯會協助成立地方黨部的公文,書中也提到,當時許多國民黨籍女性候選人在選舉過程有婦聯會的動員與協助。

國民黨於 1950 年代推動土地改革,曾令毅形容這就像是今日韓國瑜喊出要發大財,在 1949 年後,國民黨開始檢討為何失掉中國,也思考如何建設反攻基地,於是就廣設民眾服務站,推動基層民生建設實驗運動,幫許多地方設立曬穀場,甚至建置自來水系統等。

曾令毅鼓勵在場聽講的研究生、大學生「如果找不到論文方向,可以考慮以黨產為題。」
芋傳媒記者簡翊展攝

由於當時許多縣市首長是黨外人士,國民黨希望能讓人民感受到黨的恩情,於是就從「黨」來執行民生建設,並利用施工費來拉攏地方派系、綁樁。曾令毅提到,許多受益農民都覺得黨部服務處對他們很好,黨部也努力接近群眾,了解農民需求,甚至把計畫簡化成農民能夠理解的方式,像是「如何讓農民去發財、去享福」等等,所以看到今日的韓粉也相當有既視感。

「1946 年左右,當時行政長官公署協助中國國民黨收入 19 家過去日本人經營的戲院,沒有利用價值的戲院就轉賣。」黨產會兼任委員李福鐘也秀出 19 家戲院現址照片。

日本時代高雄金鵄館的明信片。
芋傳媒記者簡翊展翻攝

李福鐘表示,當時日本時代的戲院多是蓋在精華地帶,也都是各地首屈一指的大戲院,李福鐘更秀出日本時代高雄金鵄館的明信片嘆道,「台灣最美的建築是日本人留下來的!」他繼續說到,像舊台大醫院也是非常漂亮的建築,只是戰後在四周被加上許多突兀的建築,就如凌老師所講,美學在戰後遭到破壞。

日本時代赤十字會會址在戰時改建成「海軍武官府」,戰後被中國國民黨接收作為中央黨部,李福鐘秀出照片說著,「在 1994 年該建築要被指定為古蹟以前,政府就自己將建築拆除重建,當時拆除得很急,中央黨部內許多蔣介石和孫文遺像都還來不及撤走。」

1994 年國民黨中央黨部拆除後的狀況,許多孫文、蔣介石遺像遺留在瓦礫堆裡。
芋傳媒記者簡翊展翻攝

關於帝寶的前世今身,李福鐘提到,二戰結束後那塊土地被劃入台北市政府所有,結果中廣想盡辦法登記為自己的,後來 1956 年經財政部長親自發出公文之後,當時以價金 370多塊,將其轉予中廣,再透過交通部的說明書,最後中廣就向台北市政府取得這塊土地,日後又賣給宏盛集團蓋了帝寶。李福鐘形容,「在戰前那塊土地就是蛋黃區之中的蛋黃!」

李福鐘最後秀出一張威權時期國慶日的照片,李福鐘提到,那個時代應該成為一種歷史記憶被留下來,威權時期國慶日會動員各地中學生舉辦遊行,李福鐘強調,「那還不是當天集合就好,還要先練習排字訓練將近一個月!」

「試試看今天如果舉辦遊行,要求大家都舉總統肖像,一定被在野黨 K 到不行!」李福鐘苦笑嘆道當年種種的不可思議。李福鐘說,在 21 世紀民主化的台灣很難想像那種場景,現在自己五十多歲,回頭思考這種歷史記憶,這應該被保留下來,並傳遞到下一個世代,讓大家了解那個黨國不分的時代是如何操作的,百姓如何被迫或不自覺去接受這些安排。

威權時期中學生舉著蔣介石肖像遊行的畫面。
芋傳媒記者簡翊展翻攝

李福鐘也分享了自己啟蒙的過程,早先在美麗島事件爆發時,他當年高三就讀於台南一中,三民主義老師幾乎每堂課都在罵黨外,有堂課甚至在黑板上寫上「陳水扁」三個字,當時同學們根本不知道陳水扁是誰,老師則告誡同學們,「這是台南一中的恥辱!」(因為當時陳水扁擔任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

而直到陳文成事件發生之後,李福鐘政治思想才真正翻轉,李福鐘說,但很多台灣人沒有接受到這個民主化的過程,民主化之後,他們過往「美好的兩蔣時代」反而消失、被否定,所以現在才會導致今天無法溝通的情況。

座談會的最後由主持人陳儀深做總結,陳儀深提到,1946 年國民黨開始接收日產影院,其實回顧戰後許多的報章雜誌會發現,當時不少台灣人認為日本人回日本後,日產應該是台灣人共有的,可是卻被中國國民黨接收了,這也埋下日後發生二二八的遠因……

黨產會兼任委員李福鐘。
芋傳媒記者簡翊展攝

相關報導: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