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專訪】堅守慢時尚 黃嘉倚設計可穿一輩子的衣裳

(芋傳媒記者邱家琳攝)

(芋傳媒記者邱家琳報導)在推崇「快時尚」的時代,服裝款式不斷推陳出新,隨著季節替換淘汰。現年 45 歲的服裝設計師黃嘉倚,卻逆著這股潮流而行,結合絲綢老布料與手工刺繡,讓每件衣服都有屬於自己的「纖纖細語」,等待人們穿上它,感受極為細膩的剪裁與觸感。

來自彰化的黃嘉倚,大學就讀建築系,曾旅居上海多年,從事室內設計,2014 年回到台灣,創辦中式絲綢服飾訂製品牌「如織」。對她來說,這樣的生涯轉變並不突兀,建築與服裝設計的本質相似,都在探索人與空間的關係,她也很喜歡兩者從平面到立體的創作過程。

絲綢布料也可以變為藝術裝置。
芋傳媒記者邱家琳攝
服裝設計師黃嘉倚。
芋傳媒記者邱家琳攝

阿嬤與老旗袍 都是她最好的老師

早在建築之前,黃嘉倚就與服裝結下不解之緣,祖母是接受日本教育的裁縫老師。她從小在滿是華服的衣櫃中玩耍,對布料的味道與觸覺留有深刻記憶,最令她難忘的是,奶奶曾為她設計一套可兩面穿的衣服,上學是制服,放學後翻過來穿,就變成便服,她在小學三年級時,自己也開始為芭比娃娃製作衣服。

長大成人後,黃嘉倚不忘對服飾的熱愛,到上海工作期間,共收藏了 70 多件民國時期的老旗袍。體質容易過敏的她,也發現自己穿著絲綢老布製作的衣服時,皮膚狀況大為好轉,於是興起自己找蠶絲布料、請裁縫師傅做衣服的念頭,朋友們見她設計的衣著好看,就直接向她購買,從個人興趣變成了賺錢生意。

黃嘉倚設計的旗袍與團扇。
圖片來源:取自《如織》

不過,上海、蘇州與杭州的老師傅做事情較為潦草,讓她沒辦法盡心去設計,出來的成品常過不了自己那一關。相比之下,台灣的老師傅繼承「上海紅幫」的工法,都是從小苦學出身、功夫紮實,做工也很細緻,這讓黃嘉倚決定搬回台北,並在永康商圈設立「如織」。

「我人生中的服裝老師,除了阿嬤之外,還有在上海收藏的老旗袍。」黃嘉倚笑說,台灣的裁縫師傅們很好溝通,她只要拿老衣服給他們看結構與工法,從小基礎功學得好的他們,心裡就有個概念,可以做出她設計的款式。

黃嘉倚於今年5月舉辦跨界展「絲光香雲宴」。
芋傳媒記者邱家琳攝

不追逐流行 秉持慢工出細活

桑蠶絲製成的衣服輕薄飄逸,質地細膩,穿起來柔軟親膚、透氣性高,也是最天然有機的布料。但隨著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桑樹種植不易,蠶絲成本相對化學纖維來得高,像黃嘉倚設計的旗袍、結合洋裁的中式上衣,價格落在 1 萬 5 千到 3 萬之間,製作時間也要一個月左右。

秉持慢工出細活的黃嘉倚,不追逐流行,堅守屬於自己的「慢時尚」,只做人們能穿一輩子的美麗衣服,然後再留給他們的孩子。如同日本的文化習俗,在長輩逝世後,將和服代代傳承給子孫,讓後代理解一件衣服背後的工藝價值、材料的珍貴與設計的特色。

黃嘉倚堅守慢時尚,親自縫製每件作品。
芋傳媒記者邱家琳攝

「我們上一代的華服很少留下來,在博物館才能看到,但隔著玻璃很難欣賞細節,也不能觸碰。」黃嘉倚感性說道,做文化創意的工作要有深度,不然走紅得很快,消滅得也很快,許多時尚品牌就是如此,無止盡地追求新話題,卻流於形式,沒有文化根柢。

為了探索服飾文化,黃嘉倚嘗試跟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合作,多次舉辦跨界展覽。今年 5 月,她首次跳脫服裝的形式與框架,以「絲光香雲宴」為題,用天然絲綢創作 8 件裝置藝術,同時找來雕塑家楊東鷹、銀器藝術家曾圓善與照明設計師劉治良,融合銅鐵、熏香、燈光等元素,重新詮釋當代的東方美學。

《地祈》結合雕塑家楊東鷹的作品。
芋傳媒記者邱家琳攝

跨界展追憶童年 重現阿嬤的老房間

對篤信佛教的黃嘉倚來說,「絲光香雲宴」不僅延伸古代熏衣文化,也訴說宇宙能量的流動。在中國唐宋時期,絲綢製的衣物常透過熏香改變氣味,香在燃燒之後,會化為虛無,是人與天界溝通的媒介;神若要向世間傳遞一些訊息,會透過「天光」或「佛光」來訴說,藉此帶給人們希望。

《縵雲》的結構體現了「天人對話」,上方是一個絲綢製成、外觀如傘般的裝置,下方則是一個水盤與香爐,當輕煙裊裊,人的意念彷彿翳入天際。這也讓觀者聯想到日月潭清晨之際,雲霧繚繞、安靜平穩的水面。

《縵雲》輕煙裊裊,令人聯想日月潭的情景。
芋傳媒記者邱家琳攝

為了追憶童年時代,她運用熏香、絲綢與燈光,在榻榻米的和式空間中,營造神祕懷舊的氛圍。《幽玄》將香爐放置在正中央,當光線照入,屏風的面料花紋投射到後方,層層疊疊的光影如詩如畫,也像阿嬤那間位處二樓、燈光昏黃的寢室。

「我在建築領域其實感到很挫折,付出很大的心力,卻沒有得到很好的回饋,總有綁手綁腳的感覺。」黃嘉倚坦言,但自從她做了服裝之後,遇到很多貴人,了解她在做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或許也是因為自己有所堅持,堅持如此困難的工藝與珍貴的材料。

《幽玄》追憶童年時代與祖母相處的故事。
芋傳媒記者邱家琳攝
《幽玄》局部細節。
芋傳媒記者邱家琳攝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