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傳媒 TaroNews - 台灣觀點.芋見真相

《張凱惠專欄》即將消失的傳說:林爽文猛將們與集集大眾爺廟

集集大眾爺。 圖片來源:張凱惠攝於 2010 年 1 月 4 日

集集鎮上有一座「大眾爺廟」,當地人傳聞廟的後方,埋葬的是 230 年集集埔發生了林爽文事件的戰役,聽說死傷慘重,鮮血染紅了流經小鎮的清水溝溪;但又聽說,大眾爺廟也與公元 1863 年發生的「戴潮春事件」有關,再經歷日本殖民時期之後,才漸漸地改建成今日的模樣。

集集大眾爺。
圖片來源:張凱惠攝於 2010 年 1 月 4 日

「集集九二一地震」發生之前,集集鎮每年在大眾爺生日農曆「八二三」的前後七天,許多歌仔戲、布袋戲到鎮上表演酬神,數字曾經高達十幾家戲班子同時於廟前演出,集集鎮的每戶人家辦桌請客兩桌,而街市更是從廟前一路蔓延至集集古街上,最熱鬧時甚至還擺到中寮到集集的入山口;當年每逢「集集大眾爺」的生日,中部地區五縣市的人們都到集集來躬逢盛會,逛街市、拜拜、擺攤等等。

「集集大眾爺」如此重要,人們卻無從了解祭祀、節慶甚或儀典的意義,也鮮少有人去問何以大眾爺廟宇的位置在此?甚至不知道林爽文又是誰;然而,上香拜拜人們,亦難以從今日的大眾爺廟窺見一絲與「林爽文」相關的歷史脈絡。

2009 年集集大眾爺農曆八二三生日繞境。
圖片來源:張凱惠攝於

「集集大眾爺」與「林爽文」有關?

在 2009 年秋天,曾簡單訪問當時「大眾爺祠」的廟公,請教他關於「大眾爺」的由來,他瞇著眼睛、神祕兮兮地說此廟宇是與「林爽文事件」有干係:「廟後有一小片黃土坏,上面放有一塊石頭作記號,底下埋的都是跟林爽文打仗的部將。」廟公親自帶著我去看隆起的這一小推黃土,繼續說:「林爽文的軍隊在集集跟清兵打仗,死了很多人;地方上的老百姓看到遍地骨骸沒有家人收屍,就幫忙將他們都埋葬起來,後來還蓋了一座廟祭拜。」

後來查閱《集集鎮誌》,也有相關描述:「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年)林爽文叛亂時,殘部敗退集集,被官兵殺死八百餘人,居民收其遺骸葬於此。」鎮誌中又加了一段近代口述歷史的內容:「據集集鎮八張里耆老陳江龍口述,大眾爺廟應為林爽文之亂死難者遺塚;然劉枝萬《南投文獻叢輯》,卷九、宗教篇,頁一五三,卻以為大眾爺廟為戴萬生之亂死難者遺塚。惟據撰者田野調查地方耆老陳江龍,指大眾爺為林爽文之亂之死難者塚。另,鎮民楊天和口述指集集鎮雞龍巷萬善堂為萬戴生之亂死難者遺塚,又證諸大眾爺廟內香爐有「道光二十七年」銘,故以大眾爺廟可能先後埋葬林爽文及戴萬生兩亂之死難者之義塚。」

上文提到香爐上銘刻著「道光廿七年」文字,成為我們後代子孫追溯歷史的重要證據,這闡明大量死亡的集集戰役,發生在道光年間之前。關於此香爐,大眾爺廟的沿革寫道:集集當地居民陳結、陳坑二人,因感念林爽文等人的義舉,於清道光廿七年(公元 1847 年)刻了一有「大眾爺」的石製香爐。可想而知在「林爽文事件」的「連坐法」風頭過後 60 年,集集居民才有勇氣去特別刻製香爐,置於黃土坏旁供民眾上香來紀念這位抗清英雄;然而,人們也僅能夠在心中默禱感念,此時仍然還不敢建廟公開祭祀。

1920 前後的集集大眾爺廟(真正紀元應為大正十年)。
圖片來源:集集大眾爺廟

同治二年(公元 1863 年)八月二十三日時當地居民建立「大公祠」,將76年前戰死的「林爽文事件」與「戴潮春事件」戰死無生的孤魂合祭。至光緒初年(約 1870 前後),集集居民有機會重修廟祠,

傳說大眾爺公竟然顯靈,要求居民雕塑「大眾爺公」金身一尊,並且明訂建廟日期為農曆 8 月 23 日,每年於這一天為大眾爺的生日舉行祭典。

除了在日治時期公元 1918 年曾重修廟祠之外,1980 年再由街民集資擴大重修殿宇,其建材選用鋼筋水泥,廟地約 100 坪,基地約 10 餘坪,並成立管理委員會來維護經營。傳統祀典仍於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三日舉行,殿中祀大眾爺神像一尊,廟後有萬善同歸塚,廟前建戲台一座。

從清領以來,每年的大眾爺生日吸引來自中部地區人們來到集集鎮,吃流水席、逛廟會夜市等,這樣的文化活動維持到「集集九二一大地震」。地震幾乎將小鎮移為平地,也讓百年風俗文化幾乎一併震毀。儘管後來集集鎮居民嘗試復興,但也許創傷尚未平復,家家戶戶對於開兩桌辦流水席的意願不大,故原本逗熱鬧一週的大眾爺慶生廟會,轉為零零落落的三天。

2009 年集集大眾爺農曆八二三生日夜巡。
圖片來源:張凱惠攝
2009 年集集大眾爺農曆八二三生日遶境
圖片來源:Anna Chen 攝

「林爽文事件」在集集埔發生戰役的必然性

林爽文為何選擇集集作為戰場,以及與清軍作戰情形如何呢?成千的無主屍骸又為何被埋葬在大眾爺廟的後面?

話說,乾隆五十一年(公元 1786 年)的十一月廿七日,林爽文的異姓結盟的天地會黨的有志之士、台中地區的抗清份子共兩千多人,攻打大墩營汛、又成功於兩日後攻下彰化縣城,之後他們便擁戴林爽文為帶頭大哥,舉「順天國」的旗幟一路橫掃官兵,南下攻占諸羅縣城,然後與南路抗軍領袖莊大田合攻台南府城。莊大田手下有兩、三萬武裝民兵響應,雖然攻不下府城,但南邊的鳳山縣城也兩次落入抗清民兵之手。

抗清事件持續延燒一年又四個月,這當中乾隆皇帝曾派遣三位水、陸提督、多位將軍、總兵等高級將領東渡平亂,但均告失敗。最終乾隆只好面授機宜,特令愛將福康安與海蘭察統領各省將帥精兵共一萬一千人(號稱十萬大軍),以及一百名滿州勇士,於乾隆五十二年(公元 1787 年)十一月一日於鹿港上岸。福康安赴台帶著充裕的錢糧武器,兵強馬壯,只用了一天解圍諸羅縣城,然後便帶兵北上去收復林爽文於大里杙的元帥府。
乾隆五十二年(公元 1787 年)十一月廿四日「大里杙之役」的深夜,林爽文為了保護上萬的部下和眷屬,連夜撤離大里杙悄悄入山,以集集埔作為抗清的背水之最後一戰。他帶著八、九千人之部隊沿著內山路線,經過草屯九九峰、平林仔(坪林)、中寮一路往南到達集集埔。

集集埔因特有的地形地勢,又是進入內山日月潭、埔里社的要路,故林爽文選其為抗清最後的決戰地點,連福康安也不禁這樣形容戰場的風景,他給乾隆皇帝的奏摺裡說:「初五日,臣等帶兵前往察看;該處山勢,南北斜對,兩山之中,橫繞大溪一道,即係虎尾、東螺兩溪上游,地名濁水溪。」也簡要言明集集在地理上的重要性:「集集埔為入山要路,林爽文預為退守地步,於該處臨溪設卡,據險死守。」:

《集集鎮誌》則如此描述集集埔的險要地勢:「集集難靠濁水溪,東北倚集集大山,平原山地交今之地,正是『山徑崎嶇,阻溪為固』、『一夫守險,萬夫南越』、『各社總路隘口』、『入山要路』,是入埔里水社必經之路。…因此,自清代道日治初,中部抗清抗日之活動,都與集集產生關係。集集為兵家必爭之地,十分允當。」

即使有上萬的軍力,林爽文仍然擋不住福康安的精銳部隊,最能打仗的兩千多人,都在集集埔的戰役中壯烈成仁。

從福康安的給清廷的報告中,可以想像當時的慘烈的戰況:「海蘭察、恆瑞率領巴圖魯侍衛等,乘馬浮過深溪;臣福康安、鄂輝催兵一同前進。廣東、廣西、貴州屯練官兵,無不人人奮勇,泅水徑渡;巴圖魯侍衛等鎗箭齊發,斃賊甚多。官兵屯練攀援而上,推倒賊壘,擁入趕殺十餘里,將集集埔內賊營全行剿洗,並將浩淮角地方草寮一千餘間焚燬。」只是奏摺裡沒記載的是,「集集埔之役」之後,地方上陸續發生了甚麼事情?

乾隆皇帝自豪的「十全武功」之一:「林爽文事件」

乾隆皇帝自封為「十全老人」,將「林爽文事件」納入其最為自豪的「十全武功」之一,派了畫匠來到台灣戰場彩繪實況戰圖,之後送回清國北京讓皇帝選圖後,再以法國銅版畫技法製作了一系列十二張《乾隆平定臺灣戰圖》的銅版畫,其中便有一幅〈集集埔之戰〉。

我們可以從畫中看到此戰役對林爽文、清兵雙方來說是多麼的激烈險惡,雙方對戰中間隔著濁水溪,以及清兵必須要騎馬度過濁水溪的場景;但想當然爾,乾隆皇帝的畫師繪的是單方陳述觀點,關於清國勇士的威勇、林爽文陣營的潰敗,從中看不到關於民間如何看待「林爽文事件」的觀點。

《乾隆平定臺灣戰圖》的〈集集埔之戰〉。
圖片來源:LIBRARY OF CONGRESS

可惜的是時代背景變遷,坊間留下與「集集大眾爺」相關文獻仍嚴重不足,故我們難以得知為什麼在「林爽文集集埔一役」之後過了「60 年」,當地居民何以執意為這些戰死的先人土坯上,放置一石製的香爐以上香祭祀?為何不在當時建廟,而是待 76 年後的「戴潮春事件」發生之後,才將戰死的英靈一併埋葬並蓋了「大眾爺廟」呢?這些都留待更多的史料釋出來解惑,也可能最終將是時代遺留不能找回的黑洞了。

[taronews-styles book_title=”爽文你好嗎” book_author=”張凱惠” book_publisher=”也品文藝工作室” book_publish_date=”2017 年 12 月” book_cover=”https://cdn.taronews.tw/files/2019/03/2017330212865b.jpg” book_link=”https://www.facebook.com/commerce/products/1568566973239417/” book_link_text=”也品文藝購書” style=”book”][/taronews-styles]

[taronews-styles book_title=”少年林爽文” book_author=”陳佩芳” book_publisher=”也品文藝工作室” book_publish_date=”2018 年 4 月” book_cover=”https://cdn.taronews.tw/files/2019/03/32011807_1697796476970272_3235522851192700928_n.jpg” book_link=”https://www.facebook.com/commerce/products/1747083618705535/” book_link_text=”也品文藝購書” style=”book”][/taronews-styles]

邀請您加入「芋傳媒」的粉絲專頁
邀請您加入「芋生活」的粉絲專頁
我知道了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