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者今天表示,東協與中國雖完成南海行為準則單一磋商文本草案,但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涵,雙方仍有歧見,欲獲實質共識需視今後南海情勢發展,樂觀期待為時尚早。
亞太防務研究中心研究員黃惠華表示,這次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外交部長會議中,東協暨中國外長會議雖達成南海行為準則單一磋商文本草案,但這只是文本草案,還不具法律拘束力。
研究東亞區域安全情勢的黃惠華說,中國是東協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南海議題卻一直是中國與東協國家間最大障礙,諸如越南甫公布 2018 年至 2020 年有關海島主權維護與持續發展的宣傳提案,就是其中一例。
南海爭議仍持續發展,包括中華民國在內各方均宣示擁有南海島礁主權。由於北京在南海填海造島、擴建軍事設施、軍機起降,而美國進行航行自由任務,南海局勢一直受到關注。
對於台灣在南海議題的角色,她表示,台灣受限於國際現實,雖無法參與任何南海對話或行為準則協商,但仍應透過捍衛漁權、宣示主權、人道救援等方式,凸顯台灣對太平島的實質掌控權。
黃惠華強調,台灣應重視國民對南海議題的公民教育,強化台灣的南海政策。
第51屆東南亞國家協會外交部長會議(AMM)暨相關會議今天開幕。新加坡外交部長維文(Vivian Balakrishnan)下午在東協暨中國外長會議致詞時表示,東協成員國已和中國協商,完成「南海行為準則(code of conduct)」的單一磋商文本草案。
中國外長王毅也在東協暨中國外長會議後記者會中表示,中國和東協國家完成南海行為準則單一磋商文本,這是南海行為準則協商獲致的重大進展,也是今天會議的最大亮點。
東協外長會議暨相關會議從 1 日起到 4 日在新加坡博覽中心(Singapore Expo)舉行,除進行東協加3(APT)外長會議、東亞高峰會(EAS)外長會議、東協區域論壇(ARF)等會議外,東協與對話夥伴間也有各自的外長會議。
(中央社)
評論被關閉。